雕塑市场尚未成熟 石雕难造假,铜雕易复制?
0条评论 2013-07-01 10:19:2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江粤军

许鸿飞《天轮》(铜雕)

许鸿飞《天轮》(铜雕)

钟志源《清风》(汉白玉雕塑)

钟志源《清风》(汉白玉雕塑)

最近,有雕塑家称:“石头的造假可能小很多,而铜的雕塑因为是铸造的,所以理论上有被复制的可能性。”由于目前雕塑市场在国内尚未成熟,多数藏家对雕塑的认识还处于懵懂阶段,这一提法引发了强烈关注。那么,石雕真的不容易复制吗?石雕和铜雕在艺术表现力和收藏价值上,有什么样的差异性?收藏雕塑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要素?业界专家进行了详解。

广州雕塑院院长 许鸿飞:铜雕更“保真”,石雕易“失真”

我不认同铜雕较石雕容易复制、造假这种说法。就雕塑艺术本身而言,我觉着铜雕比石雕更容易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且石材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无论石雕还是铜雕,都需要模型。而铜雕是从原稿倒模出来的,基本能保证九成的准确性,这才是“保真”; 而石雕是对着原作来敲石头,始终会存在偏差。能达到八成的相似度已经不错了,有时只能得到六成的效果,这反而是“失真”了。

其实,铜雕的表现力比石雕要丰富太多了,种种飞跃、腾跳的轻巧动作,只有铜雕能做出来。譬如要做一匹马腾空而起,用一条腿支撑整件作品;或者一个人单脚站立,还举起另一个人,石雕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石材只能展现一些整体的语言,像蹲着或趴着的动作,除非玉石中的翡翠,因为硬度跟金属相差无几,才有接近于金属的广阔表现空间。可见,石材的缺陷或说局限性很明显。即使是汉白玉看起来很漂亮,就艺术感染力而言,也并无优势——汉白玉打磨得太光滑了,看起来会特别像工艺品,而且不小心摔到地上,就缺胳膊断腿的了。

有人可能会诟病,铜雕因为沙眼问题,放久了恐怕要生锈。这样的认识也很肤浅。收藏一定要看重名家,注重艺术品牌。人们购买雕塑作品,买的是艺术家本身的创造性,而不是材料的价值。毕加索用一块烂铁做的作品,也比一位无名小卒用黄金做的东西要珍贵得多,因为毕加索本身已经赋予了这块铁以知名度和创造性。我们看看国外著名的博物馆就知道,德加的一些雕塑,放到现在已经非常陈旧了,却仍然是馆藏宝贝,不会因为几个沙眼就身价大跌。单纯的技术问题是可以假以时日慢慢解决的,不必过分强调,只有工艺品才越发关注表面的光洁度等琐屑问题。

进一步讲,铜雕的造假,又能获利多少呢?大家都知道,按照国际惯例,限量八到十件的雕塑复制品都属于原作。像罗丹的《思想者》,原作有10件,如今已散布到世界各地,美国、法国、韩国、日本都有。再做赝品与十件真品“竞争”,恐怕生意不好做吧?即便市面上真有一些铜雕是拿了原作去翻模,明眼人一看也能辨别出来。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