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界中有“美第奇”家族吗
0条评论 2013-07-12 09:33:29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赵芃

吴文星 吴文星是家里的第三代收藏家

吴文星 吴文星是家里的第三代收藏家

周艟 24岁的潮人周艟希望自己成为学者型收藏家

周艟 24岁的潮人周艟希望自己成为学者型收藏家

富而后雅,是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了。更重要的是,中国收藏家族的兴起,对中国文化复兴意味着什么?

上海,初夏的午后,我来到华山路一栋乡村别墅式洋房门口,找一个叫周艟的年轻人。

来开门的就是周艟。看得出他是个潮人,穿一件安迪·沃霍尔设计的T恤,下身是黑色七分哈伦裤,戴大框眼镜,头上斜扣一顶帽子。他才24岁,或许是为了装成熟,他蓄着络腮胡。

周艟的家像一家私人美术馆,触目所及,都是画。在这里,你可以看安迪·沃霍尔的毛泽东肖像画、林风眠的风景、曾梵志的乱笔肖像画、叶永青的《鸟》……我想,他如果邀请这些画的作者一起来家里开派对,这栋宽大的洋房就显得太拥挤了。

他母亲也姓周,经营着一家医药公司。这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女人。2000年左右,她开始收藏当代艺术。那时节,大陆藏家还没意识到本土当代艺术是一片遍布金沙的河床,曾梵志的小张色粉画卖价不过5000元。上海的一位画廊老板跟周女士说,你拿300万就能买到中国最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周女士于是静水深潜,逐渐向日后大红大紫的画家下注,这些人包括周春芽、毛焰和艾轩。她不仅买他们的画,还结识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她由此获得了可观的收益。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她收藏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周艟小时候对艺术毫无兴趣,最不耐烦被母亲拉去逛画廊,只觉得耽误了自己打游戏的时间,但11岁时看到的张晓刚的《小海军》仍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小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理科成绩极差,但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2007年,他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父母再三权衡,最终让他选择了艺术史专业。他爱上了这个专业,开始自己逛画廊,看拍卖,2008年开始买进艺术品。

周艟有一副热心肠,母亲常在家里招待生意伙伴,每一次来了客人,他都要带客人把家里上上下下参观一通,介绍藏品和艺术家。来客多数只关心和惊叹于这些画作的价格,鲜有真正的欣赏者,“他们大都是外行。”他感到孤独。

他也许把我引为同调,很乐意介绍他家的藏品:夏小万的纸上色粉、石冲的女人体、薛松的拼贴艺术、张永旭的表现主义、韩国艺术家李桓权的雕塑……当然,还有他在日本花了近200万元人民币买下的迄今为止最得意的作品草间弥生自画像。他当时买了两张草间弥生,另一张已经转手。通常情况下,他家会买两张同系列作品,之后适时送拍一张。

凭着专业知识和个人审美趣味,周艟正在调整和梳理家庭的收藏体系,“当代艺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是生活方式的呈现,我们真的跟这些东西有共鸣。我们只收泛东亚当代艺术。”除了草间弥生,他的泛东亚收藏还包括高野绫和奈良美智。他希望自己成为学者型收藏家。

周艟在决定买下一件作品前会权衡性价比,但与母亲相比,学艺术史出身的他看到好作品表现得要冲动得多。母亲几次在拍卖场上拉住他要举号牌的手。“预估价超出一点母亲就不要了,但我觉得好作品多出一点钱买下来也没关系。”

周艟的床头挂着两张曾梵志,他能借助曾梵志排解自己的孤独、忧郁。“情绪的东西让它弥漫就好。我也不想把这种气质带给外人。”他说,自己每天走出家门去公司上班时,会换副眼镜,穿上衬衫,一切着装与普通上班族无异。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