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中国梦:参展不等于出名
0条评论 2013-08-01 11:53:35 来源: FT中文网  

李真-风神

李真-风神

 “中国人来了。”

这四天是双年展的预展,威尼斯迎来艺术界的名流和媒体,各种展览开幕,酒会和派对无数。艺术家忙于布展之余,还要接待藏家,美术馆代表和记者。现在,他们终于从各种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可以好好看看威尼斯呈现的当代艺术景观。保守估计,这里的中国艺术工作者接近两千。

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是当代艺术界的盛会,但中国艺术家与之的渊源并不长。80年代,中国受邀参展,送去了剪纸和刺绣,与当代艺术的趣味格格不入,交流中断了十年。直到1993年,意大利外交官茀兰(Francesca Dal Lago)牵线,16名中国艺术家才再次受邀参加主题展“东方之路”。其中有王广义,方力钧,张培力等日后为人熟知的名字。当时的中国媒体和这些艺术家一样,显得兴奋和生涩,艺术刊物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获取国际身份”,大众媒体则称“初步亮相”已经“轰动海外”。只是少有人知道,这十几位艺术家挤在一个展厅里,房间的一半还被人挤掉。

时过境迁,20年后的很多中国艺术家已对国际舞台轻车熟路。2013年五月,超过300位中国艺术家登陆威尼斯,中国平行展数量近20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其影响力,威尼斯双年展吸引这么多中国艺术家不足为奇。但如果有哪位艺术家声称自己轰动水城,行内人可能会问一句,哪个展?

参展≠出名

简单来说,当今的威尼斯双年展有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个组成部分。主题展体现双年展总策展人的意志,为整个双年展定调;国家馆类似世博会,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场馆里自由命题;而平行展由非盈利艺术机构向组委会提交申请,获得许可后举办。平行展虽是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组成部分,但内容没有必定联系。虽有“批准”,但无“审查”。

既然如此,平行展水平就各有高低,参展艺术家也是各路英雄。数百人的中国艺术家队列中,有一部分得以跻身关注度较高的展览,如曾梵志的一对大画幅作品“无题”展出在收藏家皮诺的海关大楼中庭;而艾未未的作品也入选两个平行展,一个国家馆,并引起不少话题。在国际上,这些艺术家或有学术认可,或能制造争议,在双年展舞台上,也自然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但更多人并不在当代艺术的图谱上,对他们来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机会。第一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希望能够遇到“伯乐”,获得学术上的肯定。对于更急功近利的人而言,一件“去过威尼斯”的作品,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市场价值。

但这很难。包括主题展,国家馆,平行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有上百个,每个展览的作品又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即便是好作品,也很容易被淹没。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作品往往只能留人驻足几秒钟。

即便如此,威尼斯还是让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参加平行展。预展期内,威尼斯主岛酒店客房大多在每晚五千元以上,很多人选择住在岛外,每天火车往返,三餐披萨。如果在威尼斯两周,带上助手,交通和运输花费可达几十万。交不起旅费的艺术家,往往用作品抵开销,展出后的作品交由赞助商收藏。300多位中国艺术家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平行展,数量大大超过上届。

批评随之而来。很多评论家称国内策展人和艺术家“急于登场”,甚至是“做给国内看”。一些展览剑走偏锋,在作品选择和策展理念上偏离传统,引来指责。有中国艺术家称,相当一部分平行展“丢脸”。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