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呈现的声音”
今年欧洲天气反常,五月底的威尼斯只有十多度。孙平只穿了一件松垮的体恤,手和衣服上面满是油墨。他六十岁,皮肤黝黑,眼袋很深,刚刚完成一件形式激烈的作品。他并不掩饰愤怒。他受邀到威尼斯参展,但展览的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却在表演开始前三十分钟拒绝作品展出,原因是作品涉嫌淫秽。这位以“反体制”和“身体”为标签的艺术家也做出回应,强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名穿肚兜的女子用下身和毛笔写的书法。众人围观,闪光灯喧哗。
孙平参加的这个展览叫做“未曾呈现的声音”,是个巨型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约170位,展出场地近五千平米,是所有平行展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个展览上,不止一件像孙平这样充满了争议,甚至让人感到荒诞的作品。这台耗资近两千万的巨展被很多人批评为“一无是处”,是威尼斯中国平行展中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
30号下午,展览在威尼斯军械库93号展场开幕。虽与中国馆隔岸相望,但交通不便,找到这里并不容易。穿过好几个空旷的展厅,才找到发布会现场。这里是明显的“中式”:嘉宾坐一排,面向观众,逐位发言。场间,几个化了浓妆的意大利小姑娘把大红短旗袍撑得满满,来回穿梭,被几位摄影爱好者一阵连拍。
现场的几百人中,大部分是参展的艺术家。其中一些人成熟的艺术观和另一些人静态的思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和无数作品挤在一起,左手油画,右手雕塑,众声喧哗。个别国际人士显然有些困惑,对身边懂英语的友人讲,我觉得这实在是太大了。
整个场面让人似乎穿越回到国内。策展人王林说,这是他有意呈现的景象。这个展览就是要让西方听听中国的声音。他的前言是28个字:“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争议平行展
并非所有人都买他的账。一些评论家说,展览布局糟糕,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视觉和空间上的联系,显得逻辑混乱。一位知名艺术家在微信中说,展览形同“农贸市场”,而策展人应该被“吐槽”。
现场一位旅居海外的艺术教授说,从选择艺术家,选择作品,到安排作品实现和布置,策展人不知所云。以至于难以从策展概念,策展研究层面来谈论这些展览。
“太不讲究,”这位策展人说。“比如你要装修一个房子,里面各种家具,先还不涉及到装修品味的问题,先得把东西摆对吧?总不能把床放在厕所里面。”
策展人王林是知名美术批评家,现在正要面对这些批评。这位儒雅且有明显东方意识的四川美院教授说,现场这些让人困惑的“中国观感”,实际上是他有意为之。他故意把展览做的迷奇,局部拥挤,压抑,为的是在威尼斯现场呈现一个中国式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验。他有意抗拒西方美术馆清心寡欲的观看方式。至于这个体验是否带来愉悦,他并不在意。
在王林看来,批评者众,是因为触动了当代艺术的既得利益。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艺术明星既得利益的一个小圈子。规则制定者是西方策展人,藏家,以及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他想做的,是超越西方艺术制度和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原本的生态。这个景象真实,全面,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复杂,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形态,也必然不是“既得利益”者熟悉且认可的。
王林的说法道出了一些实情。文革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确是由一部分驻华外交官和记者介绍到国外。他们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批评者们说,这是后殖民主义的延伸,而中国艺术家是在迎合,甚至向国外策展人献媚。
类似的批评延伸到中国国家馆,认为官方意识形态绑架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像孙平那样的行为艺术家,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国家馆的入场券。评论家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就迷失在在西方语境和中国官话两者之间。
但也有人说,过分强调这些背景,是在卖弄悲情,本质上还是在向西方艺术体制撒娇。看过好几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顾振清说,太多展览打“中国牌”,却都达不到挑战和竞技的水准,他笑称,别人问他,到底平行展,国家馆,有中国人参加的这些展览,哪个稍好?
他说,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台湾馆!
但或许否极泰来。这位艺术界的老兵说,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追逐双年展的学术性,总比一味追逐拍卖会和博览会好,去了双年展后,他们看到问题,获得经验,与国际艺术圈人士交流意见,知道什么才是好展览。这种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会像醍醐灌顶,“是真正的洗礼。”
威尼斯“去神圣化”
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任芷田就有这种体会。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他发现,各种平行展,国家馆,优秀的作品其实很少。再加上中国艺术家大规模“赶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光环退去,参加了也称不上荣耀。他个人不寄望这个舞台成名,反是观察世界,发现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水准的距离,这方面的收获更多。威尼斯对他来说,已经只是另外一个秀场,最终的话语权还是看作品的分量。
曾经一度,艺术圈内有人去海外做展,无论反响如何,都声称自己轰动欧美。这种把戏在信息开放的当今已经越来越容易拆穿。参展威尼斯的中国艺术家中,如果有人作类似声明,也只会被嘲笑。
哪怕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做当代艺术圣坛的人们,现在也应该修正看法。威尼斯的确展过很多大家,但这里却不是设定标准的场所。威尼斯双年一度制造明星,但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精英却想扭转这种局面,不为市场服务,而是试图更加平铺直叙地呈现当代艺术作为知识生产发动机的面貌。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无意呈现视觉奇观,也没有堆砌明星,就是体现了这种愿望。前去双年展的人们也应知道,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展览,而是一个艺术生态。
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瑞士藏家乌利·希克说,意义之一在于制造辩论。如果此言有理,那么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几百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这不算一个坏作品。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