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芽
刘淳&周春芽
刘淳(以下简称刘):早在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就开始了“伤痕美术”和“乡土风情”的艺术创作并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你虽然不属于这些潮流中的人物,但你的油画作品《藏族新一代》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同样给美术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谓是风雨苍茫。你的创作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样式真是面目全非。今天,你一直在坚持艺术创作,而且对名利又是那样的淡漠,这非常可贵。我今天与你谈话,就是想了解你的过去以及你的成长过程和人生的经历。
周春芽(以下简称周):我出生在一个共产党员的家庭中,我的父亲在1949年以前在武汉大学英语系读书的时候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父亲的家族中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加入了共产党。我的母亲出身于一个上海的银行职员的家庭,在上海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中共上海方面在上海招收了两千名大学生,组成“西南服务团”,1949年随刘邓大军徒步走进四川。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留在重庆市第三中学任教。我的爷爷是重庆巴县的大地主,解放后在土改时被共产党枪毙了。因为这件事情对我父亲后来的影响很大,几乎是断送了父亲的前程。因为我爷爷被枪毙的时候我父亲是重庆市政府秘书科的科长,虽然官儿不是很大但位置还是特别重要的。后来被安排在重庆市作家协会搞文学评论,60年代初重庆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合并,他被调到四川省作家协会,我们全家就跟随父亲来到成都。母亲被安排在四川音乐学院工作。我的童年是在文联大院和音乐学院之间长大的。
我们家应该算是共产党知识分子的家庭,我爷爷被枪毙的事情家里对我们孩子是隐瞒的,因为在当时是很不光彩的。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但我始终不敢说出来,我知道如果说出去同样会影响我的前途。我从小喜欢绘画是我父亲对我的影响,那时只是在作业本的背面乱画。父亲喜欢画画,自己还存有张大千的原作,那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1969年我13岁的时候,父亲在“文革”中遭受冲击,被不断地批斗、挨打,心灵上遭受极大的创伤,不久便去世。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悲痛。
父亲的死对我们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母亲带着姐姐、我、还有三岁的妹妹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那时妹妹只有三岁。1971年的时候一个好心的邻居实在看不下我们家那种苦难的情景,就把我推荐到成都的“五七”文艺学习班,那一年我刚好15岁。
刘:那是你真正学习美术的开始,同时也给家庭减轻一些负担。
周:我在那里上了三年的学,还有一点工资,等于是参加工作了,学习完全是脱产的。那个班上还有我后来大学的同学程丛林。
刘:三年中都学习了什么东西?
周:完全是绘画基础。说来很奇怪,我们那个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完全是用一种旧的教学方法教我们,也就是用苏联的美术教育方法来教我们,让我们画素描,画石膏像,色彩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完全是按照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我们大家在三年中掌握了非常好的方法,素描画得都很好。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时候,四川美术学院招收30名学生,我们那个班就考上5名。当时四川的有些报纸都刊登了这个消息,就是说在那三年中奠定了比较好的绘画基础。
刘:你从那个“五七”文艺班的美术排毕业以后干什么去了?
周:从“五七”文艺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的工艺美术公司,工作是画巨幅的毛主席画像,画了很多很多。还画过华国锋像,画了三张就没事了。工作之余画一些素描和色彩写生。
刘: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你是一炮打中?
周:是一次考中的,但不理想的是我被分配到绘画系的版画专业。原因是我的色彩考的不好。
刘:是发挥的不好吗?
周:考试考的是素描和创作,而创作让考生用色彩来画。我的素描考的是甲,创作考的是乙,等于色彩没有考好,所以就被分到版画专业去了。后来我觉得分到版画专业还是很不错的,对我后来画油画带来很多的益处,因为学油画的人都是在油画的传统里面学习,有许多概念的东西在束缚着学生,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很大的约束。当我面对油画布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概念、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反而有很大的自由性。
刘: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从进入四川美院开始的吧?
周:对!在走进四川美院之前我对世界上的艺术除苏联以外是一概不知道,1978年以后,也就是上了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才慢慢知道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的艺术。实际上我对艺术的了解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刘:在上大学期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周:我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尖子学生。因为中国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都产生在四川美院,而且都是在同学们的学生时代完成的。我的油画作品《藏族新一代》、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等许多作品都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之后就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罗中立的《父亲》荣获一等奖,我的画得了个二等奖,我们在做学生的时候在全国就比较有名了。比如我们那批同学中的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高小华、张晓刚等等。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