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漫“虚胖”?
0条评论 2013-08-06 10:48:0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姜岑

1985年,《金猴降妖》导演严定宪(后排左一)、林文肖(后排左二)、特伟(后排左三)与其他剧组成员在外采风。

《鹿铃》剧照

人才、教育与剧本之困

采访中,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才的短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表示,人才的缺口是制约国产动画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影厂国家一级导演姚光华也告诉《艺术评论》,“我们创作一线所需要的是艺术修养好、动手能力强的动画人才。可是现在动画专业大学生的毕业创作大都是用Flash,或者3D来完成,真正通过手绘来做的相当少,且水准也处于初级阶段。”他认为,“尽管现在计算机高科技在动画片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手绘仍然是动画从业者不可或缺的美术功底,其中包含了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锤炼。一个手绘能力强的学生也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可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来的。”颇具玩味的是,以往美影厂的生力军无论是否主攻动画专业,大都来自国内各美术院校,有着很深厚的美术修养和功底;而今的很多动画新人,虽然毕业于动画专业,却不具备应有的艺术素养。

那么,动画的教育源头是否出了问题?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当下动画教育的窘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动漫工作室主任汪宁告诉《艺术评论》,“这两年动画专业在高教系统已经被‘挂黄牌’,原因是扩招太多,已经造成就业困难。上个世纪末,全国大约有几十所动画院校;2005年前后升至400多所;而现在估计有1000来所了。像吉林艺术学院一年就要毕业一两千个动画专业的学生。”然而数量和质量却不成正比。汪宁认为,“合格的动画人才需要修养、技术、眼光。但是据我观察,现在学校大部分却都在培养‘软件操作手’。那么学生对‘美’的修养在哪里?对电影的修养在哪里?手绘的功底也极其薄弱。而美国所有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在创作初期其实都是手绘的。真正艺术的东西还是要靠手来创造。对于教育而言,手绘也是在培养审美,辨析什么是好画。只有通过真正动手画,才会知道什么是美的、格调高的”。而美国动画大佬、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及迪士尼动画部首席创意官、迪士尼幻想工程首席创意顾问约翰·拉塞特(John A. Lasseter),近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皮克斯25周年”特展上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传统艺术媒介,如素描绘画等对电脑动画有多么重要。皮克斯的艺术家们常常要手工创作出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作品来帮助实现人物场景设计”。

此外,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还需要美学、文学、电影等一系列人文教育的跟进,然而目前学校普遍在这些方面的培养相当缺失,因为能教的老师本不多,而在院校大规模的扩张中,师资队伍更显得捉襟见肘。汪宁表示,“很多动画专业的老师都是改行过来的,所以大部分老师其实并不专业。”

而随着特伟、钱家骏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大家的相继谢世,动画后继乏人的问题愈发凸显。

和人才一样短缺的还有剧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动画界都知道一部好的作品“讲故事很重要”,但眼下优秀剧本难觅,专业的动画编剧少却是无奈的事实。以往,如《邋遢大王奇遇记》的编剧凌纾,美影厂已故的著名导演、编剧兼美术设计詹同(詹天佑之孙),已故国家一级编剧、导演、教授张松林等动画艺术大家都有着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留下了无数经典剧本和动画作品。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曾是动画编剧的主力军,如已故的老前辈:洪汛涛、包蕾、金近、钟子芒等。

而今,国产动画的编剧多是“半路出家”。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张维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某些片子里虽能找到知名作家的名字,但仅仅是原著作者,或是挂名的艺术指导。”浙江省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赵冰波是浙江省动画片审片组成员,深知内情,也曾向媒体直接批判:“许多动画片的本子是制作公司随便找个人写的。”参与过动画片创作的他更失望地发现,制片方最看重的是抓眼球,有的甚至还不满足于一般的“搞笑”,而要的是“粗俗的笑话”。而对于大多数的国内动画企业而言,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作品的盈利能力低下,不得不压低成本,放弃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来编写剧本。

生存压力与“优汰劣胜”怪象

汪宁向《艺术评论》坦言,“动画片和普通的商业片不同,它更需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创作。但在国内目前的经济文化状态下,人们似乎很难静下心来去做一部纯净的、真正能打动人的动画片。”的确,就行业本身而言,我国动画产业架构尚未成型,产业投入产出周期长,因此融资难、资金短缺普遍给国内动画企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压力。比如,和电视剧的盈利模式不同,动画片所获得的电视播出费和成本相比往往是杯水车薪,想靠此生存根本是入不敷出。而社会投资也大都急功近利。“国内的投资通常比较短视,总希望投下去的钱能够尽快收回来。反过来讲,《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就和长线投资有着很大关系。公司在该片的电视动画阶段倾注了5年左右的人力物力,其间培育了大量观众和市场,为其日后的电影票房奠定了基础。”汪宁说。而在解决融资方面,本次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似乎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即商洽会给动漫游戏行业的上下游打造一个免费开放、四通八达的平台,让产业链的后端提早介入,以降低投资风险。

不过目前,很多一线动画从业者的日子还是和大部分企业一样依然艰辛。张健是北京一家游戏技术有限公司的高级美术师,自称是动画行业底层的工作人员,此前在给相关媒体撰文中提到的行业现状令人堪忧,他写道:“低廉的制作费和无保险等待遇让动画制作者难以制作自己理想的作品,而打工制作的作品也是市场上仅存的几个能有渠道播出的作品……动画产业底层人员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这种情况与动画教育的扩招,造成毕业生与用工之间的供求失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体制的不合理所致。

张健表示:“虽然也听说过国家拨款扶持动画产业,但是因为体制问题,即使有这么多钱投出来,到了真正干活的人手里也所剩不多。”钱建平也在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对动画片的支持制度是面向全社会的,资金力量分散,拿到钱的人未必都能做出好东西。”据“中国动漫产业网”报道,现在全国各地的动漫扶持政策大致相同,基本按照制作动画的分钟数对动画企业进行扶持。南京一家动画公司的员工徐先生在该报道中透露“动画必须要在电视台播出才能获得扶持资金。一些冲着扶持资金而来的动漫企业,作品粗制滥造,然后千方百计将作品送到电视台播出,不要钱,甚至可以倒贴,垃圾时段播出也没关系,因为只要播出,就意味着赚到分钟数了”。于是抄袭、山寨,随手套用日美动画的角色、场景等现象司空见惯,徐先生分析说,“它带来的最大困扰是,原本准备走精品路线的动画公司,由于产量较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往往亏损、破产、被兼并,导致一些公司在利益驱使下也产生投机心态,造成了整个动漫产业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改变这种“优汰劣胜”的怪象,如何让资金向真正有能力的动画工作者和企业倾斜并落到实处,政府扶持如何向精品路线转变,这些问题亟待反思。

告别“左右不逢源”之作?

产业政策急需调整的地方恐怕还不止扶持一项。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动画分级就是业内呼声极高,却始终不见落地的一项政策。事实上,动画分级早已是国际惯例。例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都有成熟的分级标准,它们有些参照相关的电影分级制度,有些倚重行业自律,有些则是政府行为,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其都能为动漫创作、产业发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营造多赢的环境。

比如,日本动画的分级,以及更加细化的分类对其全民动漫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姚光华告诉《艺术评论》:“日本动画分得比较细,这样有利于针对其特定观众群的爱好口味进行有目的的创作”。这不仅有利于市场培育,也给动画创作者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汪宁认为:“分级之后不同的动画人可以根据兴趣做自己擅长的动画片,更好地给自己的创作定位,也少了很多限制”。例如在定位青春、成年动画后,创作者只要是在分级规定范围内,完全可以加入更多元素来加强剧情的复杂性、可看性,而不用像眼下为了顾忌低幼儿童的接受度,一味将作品“幼稚化”,使得作品落得“左右不逢源”的尴尬境地,反之,也有力地规避了儿童动画“成人化”的“早熟”现象。这一点更与未成年人保护息息相关。比如,热播动画《蜡笔小新》在日本属于发售、播出受限制的成人动画,但在中国,好色、又谙熟世故的小新却是“老少咸宜”。

国内动画分级制度缺失的背后,也体现出审查制度的某些“缺位”。但与此同时,很多动画从业者也对审查制度中一些过多的限制深感无奈。汪宁表示:“现在的种种规定让动画人觉得做低幼动画是最安全的。而我们思维模式中所理解的‘寓教于乐’又使得动画片变成一种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和说教,所以即使是做低幼动画,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懂得儿童心理,按照真正的教育规律办事呢?”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主任盘剑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公益性为特征的政府在考量动漫产业时,使用的是政治的、社会的评价标准,缺乏的是动漫产业的核心评价标准、优胜劣汰的市场标准,这可能扭曲了市场信号。”张健也在相关文章中提到“如果中国的审查制度能够得到改善,那么动画作品的质量也能够上来,这是必需的条件”。

“山寨”的无奈

同样制约国产动画发展的还有国内堪忧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相比在动画大国美国,相关知识产权不但在规定保护期里给予严格保护,甚至在保护期到期后,国会不惜多次修改法律以延长保护期限。曾有媒体报道,美国历史上每一次修改版权保护法、延长作品保护期,都是“米老鼠”的版权即将到期之时。仅在上个世纪,美国国会就曾11次延长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延长保护期的行为使迪士尼等娱乐、媒体集团受益颇丰,也引起过争议,但却扎扎实实地保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据悉,这些企业每年给美国带来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益。

在动漫强国日本,其全产业链的动画投资盈利模式和“著作权”等诸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密不可分。比如为制作一部动画片,相关的银行、电视台、出版商、玩具商、服装商等各个投资方联合起来成立制作委员会,一同为该部作品做整体策划,既保证了前期有充足的投资资金支撑,又明确了日后的分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汪宁说:“不然我今天出了个正版的玩具卖10块钱,明天5块钱的盗版就出来了,这投资方还怎么赚钱呢?”但对于“山寨”大国,这样的风险却时时存在。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成为海外动画片的加工大国,这在锻炼了国人动画技术的同时,也荒废了动画人的创造力。但随着近些年来人力成本的上升,加工“工厂”渐渐转向东南亚、朝鲜等地,这无意中也为中国本土动画风格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如今动画业在产量和体量上的飞速发展是否预示着国产动画的春天?眼下制约动画发展的种种因素复杂,却也相互关联,如何走活这“一盘棋”值得反思。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下,各国动画趋同明显,“马太”效应使美日动画大鳄处于显著优势,而每年国内的动漫展依旧如火如荼,希望中国动画能够真正把握住这一蓬勃的发展机遇,借势发展出一批优秀有特色的国产动画新经典,而不要让这样的动漫盛会成了别人的主场。

 

【编辑:李洪雷】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