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关于神域的拍摄
0条评论 2013-08-06 16:04:5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俞:我在想,是不是你开始寻找你认为更有意义的表达,从《真空妙有》你就开始有些否定你的过去。的确,中国当代艺术大都还存在于过去那些集体记忆,它并未能在本质上构成多元,它还是处于被动的语境。那么,使用不同的媒介,并给予媒介主动性,看来正是我们要努力的工作。

崔:用艺术表达自己对我来说是太自然的事了,从1996年开始独立创作到现在,我从未考虑过否定自己的过去,也没有在媒介表达手段上下过功夫,我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深度的思考、阅读和在生命体验中不断的觉悟。

俞:我想问一个实质性的话题,你这种表达方式,如果从你真实的叙述来讲肯定是一种直觉的或者是你的一种对生命体的个体体验,我想问,你现在不是一个单纯的、纯粹的崔,应该和今天的社会、文化、艺术要产生关系,你怎么通过它来实现你的这种关系?而灵魂出窍仅仅是表象?

崔:我想到我今日这个个展的筹备过程,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你给了我一些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对我的思维结构是个补充性的建构。但是直到现在接近展览开幕了,我对这个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可以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来描述,崔就是那个山和那个水。我不想人为设定和社会、文化、艺术产生关系,如果说有关系,一定是思想和作品的价值本身使然,我更加关注的不是事物的表象和形态,而是事物的本相。

俞:去掉他一切外壳,回归他的本质和实质以后,就能进入你所体验的精神领域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方式,也就是说,也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你关掉了他们与现实的联系,就有可能产生回归。按这也有点玄乎,因为当我们去寻找一个更普通、更永恒的外在境界时,我们和我们的现实有关。

崔:这倒让我想起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在我们心无一物时,真相和幻象,我们和我们的现实,还有我们要去寻找的更普通、更永恒的外在境界,并行不悖,同时存在。

俞:看来你在追寻人的另外处境时,有了更多对人的了解,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不同的生命立场和社会属性。这更多的是上帝赋予的实质。从你的实践来看,你的艺术努力仍在过程之中,或者说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那么,虚拟之后的结果,我们还是希望对你的作品有一个具体的阅读切入,而你对男人或女人更多的则是表述了它们的不同的性别特征,性别的背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艺术是不是有像哲学、心理学那样的分析研究空间?人的认识更多来源于他的生命过程吗?

崔:人的认识一是来源于经验和理性,一是来源于生命的觉悟过程。人的自然性和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不是,性别背后是人性的本质呈现,这部作品试图剥离掉人的社会性,将人还原到自然状态再去引发人的神性状态自然呈现。只要艺术达到本原和终极状态,艺术的分析和解读空间就可以延伸到人类的所有认知领域和所有的分析维度。

俞:从男女经验而言,也许他们平常没有这种经验的体验。但如何引导他们对应你的观念层面,使你的表现对象能够准确的还原你的意图?

崔:我会有基本的启发,但不会教他们怎么做,我选择模特的时候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要有能够进入精神空间的状态和能力。严格讲,这个作品对人性可能性的认知是一个实验过程,不能预设将会有怎样的呈现。整个拍摄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的呈现。拍摄过后我明白了,人要认识和解决的是人本身的问题,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俞:有没有声音启发他们?因为我看到你的作品十分虚无,普通的人就这样进入你所期待的现场吗?我想知道你如何让他们来与你形成某种对应?

崔:选人和发现人的时候没有音乐,进入这种感觉状态不需要声音,现场拍摄时给了一点音乐,为提高工作效率。

俞:这是一个技术处理。你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巫师,企图让人们一起来完成你对空间、文化、净胜……等等的体验?

崔:我是崔。只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俞:继续再问两个问题:作为艺术家,你创作一个全新的作品,肯定有一个流动的过程。而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也是如此,它是一个不断变换和交互的程序。那么,你对这件作品的预期究竟是什么?是观念层面的重新起航,还是你想通过隐秘幽暗的经验,去发现真理之光?现在艺术很少涉及这个话题。

崔:通过艺术发现真理。

俞:整个片长是多少?

崔:15-20分。

俞:拍摄了多少?剪出来有15-20分。

崔:拍整两天,不算选人,男、女各拍了一整天。

俞:没有剪辑之前的片长?

崔:男女各十五个小时。

俞:然后再剪辑成15-20分钟?

崔:对。

2010年9月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