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双年展策展人祖米卓斯基(Artur Zmijewski)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他们》(Them)
吴小军则是更多谈了社会政治商业事件与艺术事件之间的边界与关系。徐震简短地回答了一些问题,并且强调他从自身直觉开始的探索。意大利归国艺术家马涛则认为如果文本与事件有着互文关系的话,依然没有脱开凯普勒(Allan Kaprow)和激浪派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的范畴。
此专题缘起于去年的柏林双年展策展人祖米卓斯基(Artur Zmijewski)将“华尔街占领运动”相关人员请到了柏林,批评界对此褒贬不一,但是将“事件艺术”又重新放到了我们的面前。而由“事件”这个词可以联想到三类。一类是过往没有被界定为艺术的比如欧文、柯布西耶等所做的乌托邦实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脱离开了原先生产关系和模式,具有一定艺术属性。另一类是有记载的并且被艺术圈所公认为艺术的事件,比如1982年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波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通过助手的协助波伊斯几年里在卡塞尔城市周边种下了大量的橡树,同时也留下了各种影像、文字、草图的资料。整个事件从一个细小日常的动作行为开始介入了城市的文化和环境,使波伊斯对于城市再生产方式的怀疑与人道关怀生长在卡塞尔的整个城市空间中。再有的例子是艾未未的《童话》与去年被青年批评家评为“金棕榈奖”的“借钱事件”,《童话》是他带1000人去德国看卡塞尔文献展,算他自己共1001个人,通常行为艺术鲜有这么大的规模,涉及这么多人的生活,所以大多认为应该归属于事件艺术;“借钱事件”由于艺术家面临巨额罚款所以向大众征集捐款,所有向艾捐款的人和行为都包括在这个事件中,被评为当年的金棕榈奖。另有一类通常被称呼为“行为艺术”,最著名的当然是“圆明园”时期的几位行为艺术家,比如张洹等人。
从现象上看,的确存在着这么一种“雕塑,绘画——综合材料——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事件艺术”的线索,而且很多艺术家也认同这种流行观点。这种充满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媒介进化论的说法是否值得认可呢?从目前采访的比较专注于“事件艺术”的艺术家情况看,他们并不认同。普遍认为应该从更深层的地方发掘把握艺术的发展。从艺术生产方式入手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什么是事件艺术,艺术家石青是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再生产”过程这个角度来看,认为艺术生产可以作为一种潜伏的事件或者运动的生产。艾未未是从运动角度来理解,比如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运动。金峰与郝楠则认为事件是创作思考的起点,但不是结果,不能让希望成为一件作品来束缚住事件。吴小军则是更多谈了社会政治商业事件与艺术事件之间的边界与关系。徐震简短地回答了一些问题,并且强调他从自身直觉开始的探索。意大利归国艺术家马涛则认为如果文本与事件有着互文关系的话,依然没有脱开凯普勒(Allan Kaprow)和激浪派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念艺术的范畴。下面从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切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