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令现代人的视野远远超越古人,对大自然的观照,也从简单的「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拓展到太空和海底,而现代艺术家更得以从辽阔高远的视觉经验,激发心灵的自由和解放,缔造充满时代感的艺术创作及审美意趣。神秘的海底深渊,因潜水运动的流行,引起艺术家的探索,开拓了现代绘画的新领域。虞兰因女士正是此一新题材的先行者。她将多年的潜水经验和感受,傾注入《海底斑澜》系列的创作,与我们分享这多姿多采的水下世界。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下世界是以游鱼为主体,重点在如鱼得水,悠然自得。正如荘子在濠梁观鱼时所云:“鯈鱼出遊从容,是鱼之乐也。”同时也因应“鱼”的音义特色,历代衍生了多层面的吉祥寓意,寄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此类《鱼乐图》和「吉庆有余」的题材,至今仍见诸现代画家的笔下。虞兰因的《海底斑澜》系列,显然在传统之外别出路径,亦不着意於刻画千奇百怪的深海鱼类或其他生物奇观。她畅泳於水中深处,感受海底世界的幽深、神秘与静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消遥自在,这里没有世间的纷扰,俗务的羁绊,一切平和澄明,让她能够静观反思,寻觅自我精神的归宿,凝聚而为艺术的结晶。
虞兰因的《海底斑澜》系列,正是她消遥海底的感悟的艺术升华。细赏她的画作,感受她超越地心吸力的自由和水底无垠的空间。点划之间,幻化为万千游鱼,组成涡卷式的阵形,奏出流转不息的生命旋律,在珊瑚、礁石及海草中激荡。毫无疑问,《海底斑澜》系列的最大亮点,在其瑰丽缤纷的色彩。只见明蓝、翠绿、艳红、鲜橙、嫩黄、粉紫在墨韵中流动变化,时而错叠,时而晕散,犹如天上的彩虹,洒落在水中,闪烁生辉,令人赞叹不已。珊瑚和礁石形态亦是变化万千,随意率性,自然生成,在画面上或左或右,或下或上,时前时后,时高时低,你随着水中泳者的视角而飘移。至於描写这些珊瑚、礁石或其他海底景观的技法,兰因的取态是极之明确的。她不再满足於传统山石的笔墨程式,进而探索现代水墨的实验性,利用各式拓印、流淌、洒泼、滴溅、水拓等半自动性技法,构成画面丰富的肌理和造型,在抽象的表现中释放创作的神思。但是,兰因並未放弃她的画笔,层层的平涂和晕染,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深度,而流动的游鱼及飘浮的水草,更见证了她精湛的笔墨造诣。纵观《海底斑澜》系列的艺术风格,既融汇了画家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亦沟通具象与抽象的界限,创造了鲜明而强烈的个人新画风。
早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就读时,同学们都听闻系主任虞君质教授的爱女在美国深造艺术,名叫兰因。直到大学毕业后在纽约进修始有缘相识,並蒙多方照拂,时在念中。虞君质教授原是台湾著名学者兼艺术评论家,兰因在父亲悉心栽培下,自小便得黄君壁、高逸鸿等名师新授国画。在她从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及负笈美国深造艺术之前,已在台北中山堂举办首次个人国画展,甚得好评。在美国进修当然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主,这大大扩阔她的艺术视野。她获颁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双硕士学位,其后定居纽约这世界当代艺术中心,继续深造並全面投入当代艺术的熔炉,探索融合中西艺术的自我表现。近十余年回归国土,找到她安身立命之所。她的人生道路,从中国的家乡到台北的成长,至美国的侨居,最后返国定居,像是一个由东方到西方,再回到东方的圆环。而她的艺术创作道路,也是一个东寻西找的过程,或是徘徊於传统与现代之间思量。近作《海底斑澜》系列雄辩地说明兰因长期处身在中外古今的交汇处的深刻领悟和她化解种种矛盾冲突的独特蹊径。她以大胆的构思,强烈的色彩,自由奔放的情感,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崭新而奇妙的艺术领域。
高美庆
原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