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为《时尚先生》郭敬明专访拍摄的组图
拍摄郭敬明和韩寒是为记录时代缩影
记者:这次“中国梦 三十年”摄影展的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女士之前也跟您有多次合作,那这次的展览在布展上她的整体规划是什么?作品的呈现是以拍摄年代的次序展开的吗?
刘香成:展览被放在中华艺术宫的两个展厅,15号厅展出的是早期拍摄的作品,早期的作品也有它的代表性,记录了毛泽东去世之后中国发生的变化,表现了当时处于时代转型阶段的社会面貌。16号厅是从九十年代到今天的当代作品,当两个时代摆在一起的时候对比非常强烈。而且15号厅的作品大部分是黑白的,16号厅大部分是彩色作品。这次展览根据场地的大小,凯伦在策划的时候,做出一个大中小的结构,小的作品有一米,大的一米六,当观众在现场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会觉得它是能够呼吸的。而且在这样的空间观看照片,观感和图片平常在Ipad上看图片的感觉完全是两回事。
记者:90年代之后您有些照片都把镜头对准了名人,和您在80年代之前拍摄的题材大相径庭,比如您拍摄过演员范冰冰、高圆圆,最近还配合《小时代》的上映,为郭敬明拍摄了一组图片,很多人都非常惊讶。在您看来,是不是他本身也是您记录这个时代的一部分?
刘香成:拍摄范冰冰是陈曼(著名时尚摄影师)邀请我去的,我跟她说如果让我来拍,那范冰冰就不可以做任何化妆。我想表现的是她在卸下妆容时自然的那一面。而我拍摄郭敬明这次好像成为了一个话题,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之前有一位采访过我的记者知道我在完成当代人物的肖像采集工作,他就提议跟我一起去完成这件事,后来他和我去拍摄了韩寒。我在为这个展览做准备的时候,他们正在准备为《小时代》上映制作一期郭敬明的专题,这时候他们就想到了我。但是当时他们联系我的时候,我先愣了一下,问他们“郭敬明是谁啊”,我说你能不能先把他的资料发给我。我看了以后,和我当时决定要给韩寒拍照的初衷是一样的。
摄影评论家顾铮也说,我的表达方式不是“新华体”,他形容我的摄影是“真水”,而不是“香水”。就是说从很真实的东西里,通过很多微小的画面和细节来表现一个很大的故事——中国,这个时代背景下有着现代人类最大的故事。新闻摄影是我的工作,不管用文字还是图片,去描述这么复杂的整体“中国”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就好像徒手去抓一条鱼。所以要表述这么大的一个故事,还是要回到最小的细节。这是我的工作的方式方法,回到郭敬明,他代表了这个社会目前的一个群体,他和韩寒就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这个群体有他们的代表性。
记者:这些符号还有这些人串联起来就是一个中国梦的缩影,可能这个梦到现在还在继续,这次您的摄影展主题也是“中国梦”,在您眼中的中国梦具体是什么样子?
刘香成:每个人都有梦,除非我们有一天走了,这个梦突然间就停下来了。这个过程中有两层意思,这个展览里面它表现的所有“梦想”都是很具体的,这些梦都是有脸孔的。在中国转型的过程当中,在物质生活上的梦想基本上都已经成真了。但是现在当“中国梦”被提到中国人的桌面上谈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我们是在说的另外一回事。
我们2001年进入WTO之后,基本上与世界接轨了。但是接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希望不要通过口号说我们是什么样,因为当代中国的精神和价值观需要世界社会的认同。虽然你可以觉得在物质上很满足,但这些物质上的进步人家西方很早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严峻的局面,比如中国的游客去国外旅游,别人会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中国人有很多做人的常识和价值观好像还达不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在同一个世界社会里面的时候,大家会说我们敬仰德国人的精神,追随美国人的价值观,反过来说世界上每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价值观是什么?中国的价值观就是我钱比你多,这个说服不了别人,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被人敬佩的价值体系。所以我想现在提到桌面上说的这个“中国梦”,还是一个追寻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比创造多少财富要难得多。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