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秘色瓷与柴窑的渊源
0条评论 2013-08-12 11:33: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俊

法门寺地宫中见到越窑秘色瓷真容

釉下彩比釉上彩工序复杂、难度大,制瓷技术要求高,是我国陶瓷彩绘中一项杰出的成就。可惜当时这种釉下彩制品不多,时间也很短暂,未能普遍推广运用到民间用瓷中。

秘色瓷器为宫廷御品,民间无缘使用,极为珍贵,一直来都无考古发现之标准器物。直到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有明确记载的14件秘色瓷器,从此中国陶瓷史才有了可以断代的标准品。

地宫出土的碗、盘、瓶等14件秘色瓷,为举世仅存的珍品,瓷器通体施釉,润泽晶莹,特别是圈足和口沿上镶有银锃的两具瓷碗,用平脱技法装饰鎏金镂空花鸟团花纹,华贵富丽,堪称绝品。这些瓷器按《物帐碑》以秘色瓷记载,说明最迟在公元874年前,秘色瓷已烧制成功。秘色瓷的发现结束了考古界探求秘色瓷真谛的悬案。

而黄金源先生的瓦趣轩中收藏的一件唐代越窑五瓣花口洗,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洗一模一样,因此可以断定为秘色瓷。

考古发掘找到的越窑器,特别是找到了秘色瓷,给瓷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黄金源先生论述有关柴窑和秘色瓷的内容,也大多从后来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得到证实。

在上林湖窑址中发现的一件青瓷虎头足,形状花纹和制法都和临安县西市街明堂山吴越王钱镠之母水邱氏墓中出土的香炉足一模一样,证明官窑确实设在上林湖。

许多文献明确记载,晚唐时期的确有专门制造贡瓷的贡窑,窑址就在余姚上林湖。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两浙、苏南十三州的吴越国王钱氏利用越窑成熟的制瓷技术,采取唐代贡窑的办法,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建立官窑,烧制宫廷用瓷和贡唐、贡晋、贡辽、贡宋等贡瓷。

临安板桥五代早期墓中出土的青瓷瓶,上划有“官”字款,说明烧这类瓷器的窑,在唐末、五代时又称“官窑”。

到五代末宋初时,吴越钱氏小朝廷已朝不保夕,所以对中原君主贡奉不断,不惜“倾其国以事贡献……器服珍奇为献,不可胜数”。

而秘色瓷之所以能够成为越窑中的精品,主要是其开始使用了釉下彩这一工艺。黄金源说,唐末、五代已出现了彩绘,常画在大件和珍贵的器物上。如临安水邱氏墓中出土的五代褐彩云镂孔炉,其笔法娴熟,画面壮丽,极大地发挥了彩绘的艺术造诣。

不仅如此,从炉座等生烧部分观察,发现褐彩绘于釉下的化妆土上,是釉下彩。其生产过程中是在胎体上先上一层化妆土,然后画彩绘,再上釉烧成。

据介绍,釉下彩比釉上彩工序复杂、难度大,制瓷技术要求高,是我国陶瓷彩绘中一项杰出的成就,为我国以后的釉下彩绘工艺的广泛应用作出了成功开端。可惜当时这种釉下彩制品不多,时间也很短暂,未能普遍推广运用到民间用瓷中。

越窑瓷赏鉴

唐代越窑釉下彩水盂

越窑釉下彩水水盂,高5.7厘米、直径8厘米。藏于瓦趣轩。

黄金源点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里提到:内库有青瓷酒杯,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以酒注之,温温然有气相吹如沸汤,名自暖杯。证明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内库已存有青瓷,应在此之前已有越瓷上贡。

此盂内外施艾色釉,闪黄,盂内满釉,外釉不到足,釉呈细碎鱼子纹,灰色胎拉坯很薄,实足外撇,底有指模型偏心旋纹。器腹粘有褐白绞胎瓷,从此证明同窑的有绞胎瓷同烧,并未有匣砵装烧,烧制过程是拉坯后全身施化妆土,在化妆土上绘画再上釉一次烧成。这种烧制效果与出土的晚唐水邱氏墓褐彩云纹镂孔炉没有烧生的炉盖一致。也可以说明越窑釉下彩不是晚唐才开始有,而是中唐已有生产。

唐代越窑五瓣花口洗

五瓣花口洗,高4厘米、口径14.1厘米。藏于瓦趣轩。

黄金源点评:此洗应产于上林湖贡窑,正是“陶成先得贡吾君”、“臣庶不得使用”的秘色瓷,制作精良,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瓣花口洗无异,应为柴窑。

五代褐彩云镂孔炉

该鼎出土于临安吴越王钱镠之母水邱氏墓中。为博物馆藏品。

通高66厘米,盖高35厘米,鼎高21厘米,座高11厘米。鼎炉为筒腹平宽唇,唇面绘褐色莲瓣纹,腹画如意形云纹,底装虎型足五个。上有盖,下设座,是一套雄伟庄重的焚香用的供器。

黄金源点评:这一套鼎炉制作精细,并采用复杂的釉下彩技法,是越窑青瓷器中的精品,也是一件难得的越窑重器。

唐代荷花芯池

越窑刻花碟

越窑刻花碟,底径6.8厘米、口径15.7厘米。藏于瓦趣轩。

黄金源点评:唐代越窑很少有刻花,此盘刻四荷叶纹,心为荷花,刻划并用,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边有四出口,这是上林湖荷花芯池晚唐贡窑产品,为秘色瓷。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