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假古董遇到“真不懂” 聚焦国内收藏乱象
0条评论 2013-08-13 09:30:50 来源:新华网 

数一数那些收藏乱象

伴随收藏市场的火爆,赝品横行、造假泛滥等种种乱象正在扰乱着这个不断壮大的市场。

乱象一:赝品横行。“从这几天的鉴定情况来看,真品特别少,也没有特别珍贵的古玩,大部分是赝品。”高立鑫说。随着赝品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很少能像前几年那样“捡漏”——花小价钱买到真宝贝了。

一些行业专家也介绍,特别是在玉器、陶瓷等藏品市场,由于需要一定的鉴别知识,真正懂的人不多。“就长春的古玩市场来说,赝品占九成。低档次的赝品大概一两万元,好点的要三万元,高仿也得10多万元以上。”长春市收藏家协会陶瓷、紫砂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波说。

乱象二:造价泛滥。有专家表示,当前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却价值低劣,许多“文物”甚至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像在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制假造假不在少数。前些年,流行于网络上的一张全国文物造假地图,曾引起无数人唏嘘感慨。

造假还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打开一些网站,输入文物鉴定证书的关键词,可以得到一大批商家。其中有玉石鉴定证书、宝石鉴定证书、翡翠鉴定证书等,鉴定单位则有某某研究员、某某大学等。只须花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这样一个证书。采访中很多人表示,正是因为看到鉴定证书,才被商家忽悠了。

乱象三:市场混乱,缺乏规范指导。当前我国收藏市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画廊等艺术品机构组成,二是主要包括艺术品拍卖公司,三是活跃在大中小城市的古玩市场等。有专家表示,由于当前功利性收藏占很大比例,再加上专家团队的“良莠不齐”,造成整个收藏市场比较混乱。

此外,藏品市场混乱还因为现行文物艺术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文物市场的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还缺少完整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标准。高立鑫表示,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

“野蛮生长”何时休?

采访中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收藏市场赝品横行是一个过渡阶段。减少这种“野蛮生长”,需要收藏者、鉴宝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收藏的乐趣是在一次次‘淘宝’中‘练眼力’,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长春市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温加说。在他看来,收藏爱好者在选到心仪藏品进行交易时,一定要找信得过的人“掌眼”把关,减少购买冲动,增强鉴别理性。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认为,政府应牵头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

“目前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各级政府应该组织成立权威的评定委员会,由正规专家组成,提高市场上收藏品品质,促进收藏品市场繁荣发展。让‘证出一门’,取缔‘证出多门’现象。”施立学说。

也有专家认为,我国应建立鉴定机构准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监督约束机制,规定鉴定证书的签署归属。一旦存在虚假签证,可追究机构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同时,加强民间鉴宝专家队伍的建设,为更多收藏爱好者提供帮助。

“收藏者的快乐就是出自喜欢和热爱,并为藏品尝尽甜酸苦辣而无怨无悔。”从80年代就开始收藏的江苏人刘坤说,在玩赏中品味藏品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容,收藏历史,保留文化,并且传承文化,这才是收藏的真正意义。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