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这些元素来自生活中.它是现实的也是睡梦或是幻觉的.是平面的又是非平面的,总之它就是来源于一种生活状态。
李: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转折点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对于艺术史的贡献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那么89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从表现“崇高”理念的宏大叙事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日常生活”话题,“新生代”的出现,表现对“日常生活”的怀疑态度,认为其潜在的特质是“沉沦的生活”,是非理性的产物。那么您的艺术也同样在描绘“日常生活”关注青少年。请问您的艺术作品在整个艺术史中的定位是什么?在艺术理念上,与”新生代“画家的区别和联系在哪些方面?
郭:我以前说过我对绘画的兴趣远远超过对“艺术”的热爱, 我喜欢画画是因它能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不会找“帽子”给自己戴,更不会在艺术史中刻意寻找自己可以填上的“坑”。我的理想就是一辈子能画画.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关于我的作品与其他艺术流派的区别这个问题,其实平常我更多的是关心做自已的工作,对当前艺术现状也没有太独特的见解。由于艺术家兴趣爱好不同所表现的内容肯定各异,有些艺术家关心的是天下大事,有些关心身边琐事,艺术形式, 艺术内容最终都会具体到每个个体工作中。
李:您的展览《制造》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其中您作品的呈现方式很有新意,您放弃绘画中常规的静态形式,而采用了更具临时性的、不固定的表达“素材”,有些采用“浮雕“表现手法。展厅中还包括了人造的道具,绿树和破砖碎瓦等实物,各个作品之间的排列也不固定,并强调观众的互动性。那么如此新颖独特的展览呈现方式,您是怎么考虑的?这种形式与理念的表达有没有内在联系?
郭:有几次个展都让我感觉:墙面之后的空间沒被利用上挺可惜的.我喜欢平面的东西,不太愿意用雕塑,所以就有了“制造”这批作品.它们的陈列方式很自由化,可以在墙上也可以在地上,甚至可悬挂在空中,观众和作品在某时间段成为一体.对我来讲它是一个新的尝试.而且这样的展览方式将油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化了。也称得上是一个艺术上的创新之举。
李:在《制造》展览中,艺术作品出现了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的青少年形象,例如毛泽东,萨达姆 侯赛因和希特勒,与患病的婴儿放在一起,这种碎片式的陈列有没有内在的艺术含义?
郭:“ 制造”本身是人为的因素.名人在制造自身,我们也在制造名人。昨天今天明天被不停的制造着。这就是该展览的主题所在。
李:批评家鲁虹老师《多意象的碎片》一文中指出,您的绘画主题:与一些西方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青少年亚文化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分别选用了自己熟悉的媒介”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郭:我喜欢他们(青少年)那种歪瓜裂枣。他们有意无意的表演着,呈现着。他们的状态让我兴奋,也以此激发我的创作欲望,其它的我就不太在意了
李:您曾这样表述作品的创作过程:“让画中的人物进行更加自由的“表演”,以突出他心中的观念与想法,近作中的人物并不是根据写生,而是根据摄影图片改画出来的——有的是他请人摆拍的,有的是他在生活中抓拍的,有的是他从画报上拿来借用的。“那么请问这种描绘具有“表演性、舞台化“的方式,对于表达主题和理念有什么特出的寓意?作为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您的身份是怎样的,作为偷窥者,主宰者或者其他角色?
郭:我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罗列的大小比例不同,视野也不在一个范围内,观察的视点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物有着不相称的表情。这时的观众可能是偷窥者,同时画中形象也可能是调戏者,它们是荒诞的.这种荒诞不是别的什么,它就是今天的生活本身。
你说到戏剧感和舞台感,让我想起过去.儿时我们常到地区文工团去看那里的节目排练,看那些化妆和不化妆的男女演员练习样板戏的各种片段,“好人”“坏人”相互指点,一片和谐景象。他们练习不熟练的片段或认为很重要的章节,杨子容、李铁梅、刁德一、郭建光,座山刁。剧情也不按顺序来,那段不熟练就练那,有时几场不同的剧目,但演员还是那几个人,成天的排练,那情境十分的后现代。在美院读书又赶上文艺大思潮,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成为我当时的最爱,萨特的《墙》加缪的《局外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校时还曾导演过一部荒涎派式的剧《过客》。他们对我的影响至今都还存在,我想表达的总是一种有情节无故事或叫有故事而无情节的那么一种状态。无法说清原因和理由,就这样做了, 或许还是荒诞在发酵吧。
李:近期作品中比较强调日常生活的细节的呈现,例如:一地烟头、卡通玩具、假发、墨镜、莫尔干发式等等,您是在强调了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电子文化与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
郭:别人的生活被你接受,这就成了你的生活,事实就是如此.
李:郭老师的绘画比较强调手绘过程中笔触的痕迹,以这种方式呈现青少年形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传达给观者呢?
郭:喜欢笔触,追求绘画性已成过去,现在喜欢沒有什么笔触的平涂,它更能通过我现在常用的丙烯材料体现出来.我想传达一种今天才有的感觉.一种反应这个时代整体的感觉。
李:您下一步的艺术计划是什么,是准备秉承“青少年”这一主题,侧重形式上的创新追求?还是想在内容思想上有更深一层的突破,或者两者兼具?
郭:我接受这么一个观点,把绘画作为一种方案来做.青少年这一主题可能还会存在,但我不知它以后的样貌. 艺术总是在不断探索中重生,这也正是艺术家不断寻求创新的原因。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