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澎:给画家何多苓的一封信
0条评论 2013-08-14 14:15:5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何多:

问好!

来信收到,并已转易丹看了,你在信中表露出来的情绪是在你出国之前大家早就预料到的,只是,具体而又生动的事实陈述令人酸楚和悲哀。

的确,金钱已经扼杀了许多出国的艺术家,无论他们是为了生计,还是为寻求自己艺术的发展,总之,他们被金钱吃掉了,在美国那个社会里,一个缺乏坚强国家后盾的中国人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其难度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谁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一个中国艺术家,使他的艺术得以发展,我非常同意你信中说的那个美籍华人的观点:“中国的油画最终得靠中国人来推向世界”,“最好的画家留在大陆,最好的画也在大陆”。事实上的确如此,我最近又走了一圈,看到了不少令人激动的作品。它们都是在1989年以后画的,显然,国内的艺术仍然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美国的人会问:“这些新画画出来又怎样,谁承认,谁买,贫困的现实真能让国内的艺术家画出有质量的画吗?”如果有人真这样提问,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我的反问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屈从于把中国油画视为家庭墙上的小装饰的美国或日本这样一些铜臭味很浓的国家的画廊,屈从于使自己的才华仅用于‘花布’制作这样的现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种提问很古典,但我不能不这样问。其实,绝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应该承认:他们根本没有进入真正的艺术圈,他们工作的档次同国内的某个工艺美术品作坊中的匠人手下的活计没有两样。对于那些只把自己的画笔看成追求金钱和绿卡的工具的人,我无话可说。而对于那些仍然想在艺术这个殿堂里作祷告的人,我倒真是有点着急。

我当然清楚,抱怨与着急都顶屁用,何况中国正在加快步伐朝着一个更加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整体战略上而不仅仅从纯学术上考虑“艺术如何成为可能”就十分重要。所以,我不但不赶紧打住,我还希望通过编辑《艺术•市场》把真正的艺术品推荐给社会,不管这种想法多么幼稚和具有乌托邦的色彩,你也知道,这个世界仍然是有规则的,谁也没有听说哪件行画或花布有伦勃朗、凡•高这些人的作品价格那么高。因此,不仅让国内,也让国外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就非常必要。国内批发“人体”和风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北京、杭州尤甚。如果这些搞批发的人十分明确是为赚钱,那也不错,但他们不必奢谈什么艺术问题。《艺术•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不得不承认商品社会中价格的象征意义)宣传、肯定、推荐、扶持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史价值的艺术。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市场,这也是一个机会,把这个社会和判断标准通过《艺术•市场》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将会有助于一个健康的艺术市场的建立。中国小地主式的画廊老板太多(他们确实有他们的难处),他们大多并不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同时又急功近利。当然,白银每天都能留一点在手中很愉快、很安全,但画廊档次的降低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国外有很多高档次的画廊,我想,在若干年后,中国肯定会产生有水平的画廊,而《艺术•市场》多少能为此做一点工作,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挤一点写作的时间来搞这件事的主要原因。如果《艺术•市场》完全成了行画的广告场所,我也就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其实,国内已经有公司和个人在收藏真正的艺术品,如果这种情况波普化,中国的艺术就有福了。正因为如此,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南性的出版物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会引导、刺激国内的公司、个人,更不用说收藏家对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的关注。

我也知道我们距希望达到的目的太远太远,而且达到目的的因素还很多很多,从政治到经济,从高级文化到基础教育,甚至我们根本无法看到那一天,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一点事,每个人都在作无止境的期待,那么,中国人就会永远悲哀下去。

人一生下来就是问题,只要不想死,就必须解决活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我的基本人生态度。现在,我从两条途径解决艺术问题:一是通过写作对当代艺术进行研究;二是编辑《艺术•市场》和其他丛书,引导这个不可避免的但的确是令人反感的商品社会对真正的艺术尊重。

我们建议你还是回来算了,在国内,你能画出好的东西,现实总是令人不满意的,但也许这种不满意存在着我们艺术的源泉,而事实上,国内的学术气氛也渐渐浓起来,这不是说很热闹,而是说在变化,大家聚一聚会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愉快和伤感,你是倾向于伤感的,而人类文化需要这种“伤感”。

……(略)

吕澎

正是伊拉克宣布撤军的这一天,“冠军已决出”。

1991年2月26日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