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从个人收藏到集体分享
圣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开馆暨全民活动周从8月8日启动后,记者近日走进该中心看到,在850平米的文化中心里,图书室、棋艺室、茶艺室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围绕“传统文化基地”的定位,该街道还重点打造了占地100余平米的“李彬藏报馆”,作为文化馆的特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从道光年间到今天,40000多份报纸勾勒出中国各地的变迁与发展。
4万份藏报免费分享
民间收藏也能发挥社会效益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李彬现已收藏古今中外各类报纸15000多种,近50000份。其中,清代道光年间的《京报》,是其收藏最早的报纸。2005年,李彬将家中二楼两间30余平米的房间装修成报馆,放置7个大报柜存放各类报纸。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他不断缩减收藏报纸的门类,但报纸还是越来越多。听闻圣灯街道筹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已在该街道工作30余年的他,提出在文化中心内设藏报馆的想法,与文化中心的定位一拍即合,得到同事和相关领导的支持。
政府文化工作与民间文化收藏在需求上的结合,是成华区开展文化惠民工作的一次创举。“几乎成都每条街道都有文化活动中心,设施齐全,却千篇一律缺乏内涵;而民间文化收藏者往往热爱并了解部分传统文化,却苦于资金有限,没有场地展示收藏成果。”街道办公室工作人员胥华仙告诉记者。
李彬藏报馆开馆当天,以党报为专题展出了全国三十多家党报。场地大了,藏报馆既能存报,还能不定期做专题展,这让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的李彬笑逐颜开:“不同于其他收藏品,报纸不仅具有文物属性,还兼具文化属性。收藏的目的不是据为己有,对外展示才能发挥收藏的社会效益。”
申报成都市民办博物馆
专题分享文化史料
“第一次听说有个藏报馆,我就过来看看。”家住十里店的张大爷拿着放大镜仔细阅读藏报馆的报纸,感叹道:“这些党报非常有意义,李彬是个有心人!”据圣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为了保证报馆符合报纸展览要求,李彬全程参与了藏报馆的筹备和装修。“很多人认为报纸的陈列如同画廊,装裱后悬挂墙上即可。其实除了纸质标准、规格标准的报纸,还有很多异形、异质报。”说着,李彬指着柜子里的《人民日报》金报,该报显示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日”。他告诉记者,这张报纸是箔金制成的《人民日报》创刊号。此外,伞报、扇报、名片报、丝绸报、T恤衫报、明信片报、手帕报、微缩报等也在李彬收藏之列。
李彬向记者透露,目前他正筹划将“李彬藏报馆”申报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曾在沙湾国际会展中心等地多次举办专题报展的李彬,已拟出诸如“号外展”“晚报展”“精品报展”等报展专题门类。他告诉记者,藏报馆将根据重大节庆不定期举办专题报展,在古旧中推陈出新,以系统展出的形式同市民分享珍贵的文化史料。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