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领袖”是如何诞生的
记者多方调查得知,市面上常见的推销“大师”包装手法一般是这样:如果书名取的是《×大领袖》又或是《某某领域大师20人》诸如此类,往往采取“名字并置”的操作手法,即将众所周知的人物编在书籍的前后段,而不甚知名、徒有虚名的那位则夹在这些人物之间,企图借名家之名来宣扬自己,来达到鱼目混珠、愚弄百姓的目的。而一些利欲熏心、别有企图的出版商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出书者愿意出钱,不讲求真才实学、书法功底、人生阅历、专业水平,就可以让书籍出版、让书者“成名”。
媒体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话语引导功用毋庸置疑,而近年来部分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也确实让人大失所望,甚至是对书画艺术界的侮辱,也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将自己和知名前辈们的名字并列排放,混淆视听,用优美的外包装和“唬人”的书名掩盖书籍中作品的低劣质量,这样的例子和包装手段层出不穷,充斥在我们日常可见的范围内,而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在对事实的真相不甚了解的时候,也有盲目跟风的争相报道,将之无限放大,让一些不甚明白此一领域的群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盲目购买“大师”作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记者调查得知,仅以书坛“四大领袖”为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化出版社,各自就有不同的版本,仅看书名,老百姓也就无从知晓谁才是真正的书坛领袖了。更为蹊跷的是,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书坛“四大领袖”也有两个不同版本:两个版本都收录了欧阳中石、沈鹏、李铎三位书法家,但同时收入的第四位书法家,却不是同一个人。就连同一出版社出版的“四大”都存在两个版本,其他外行人就更不甚明白了。
另有中国书法网也曾报道:××入编《2012中国书坛四大巨匠》台历,与沈鹏等一起被评为书坛四大巨匠,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名家等等。而就艺术水平和地位而言,×位巨匠之中,总有一两位显得不是那么“够格”。虽然艺术作品的评价具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特征,标准是多元化的,但这些×位巨匠、×大领袖,总有拼凑之嫌。而同样是受了出版商的邀约,个别书者自己也建立起了个人的官方宣传网站,诸如获得“中国书坛四大领袖”之称的沈某某。不难发现,凡此类名家书作,都会收录欧阳中石、沈鹏这些前辈的作品,似乎这样一来,出版物才更有可信度。
此外,一些人为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屡出新招,写大字、练倒笔书法、用鼻孔习字……此后竟然也被电视台争相报道,更有甚者还被知名学府请去当客座教授,写几个字就能被称为“中国某领域第一人”,能大胆泼墨就能评为“大师”,唱一首歌就能一夜成名、成为明星,一天一个大家,谁信?如果世间万物都如此简单,那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岂不浪费?着实令人感到“惊奇”。
正是因为目前这种盲目的市场炒作,一些出版商唯利是图,利用出书者想要迫切出书的心理来制作一些夸大其词的书籍,将某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和真正有所为的学者相提并论,以达到市场知名度和经济利润的不良手段,不仅有损真正专心研究的学者的声誉,也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也正因为“大师”的纷纷出世,许多有见解、有学问的人对“大师”、“领袖”“艺术家”这样的称号避之不及。
近些年以来,中国书法在传承中走向创新,在发展中走向繁荣,逐渐步入了一条重视传统、回归经典、鼓励创新的健康发展之路。公众对书法的认识也开始向着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社会各界包括媒体都应该倍加珍惜,多宣传能受教育、有感动的正能量给观众为好。如何避免这些不正之风,正确引导民众的审美判断,是需要面对的课题,也是责任。
“大师”泛滥的背后
“书坛领袖”是如何诞生的
——直击当代书画家炒作、包装乱象
“大师”泛滥,动不动就有人以“大师”自封,一方面固然是画册编辑出版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代书画界有这样的需求所致。正如某公益广告所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大师”、“巨匠”称号屡屡唬人,其背后,也有当代书画界极少数人士不谋学术某权术,盲目追求名利、好高骛远的原因。只是,高帽虽高,但含金量又有几何?
放眼全国,今日被冠以“大师”、“名家”、“领袖”称号的人,多于以往任何时代。大师多如牛毛,没有大师就包装大师,这是不是人文精神稀缺、学术泡沫化的一种表征呢?
在一个患上“大师饥渴症”的时代,人们看到的却是太多扭曲的“大师文化”。
在一个找不到真大师的时代里,拼命地“包装”大师,“消费”大师,顶着“大师”称号的多如天上星,但扒拉来扒拉去,却发现充其量是些懂市场会赚钱的“大腕”,离大师远矣。
什么样的书法家可以称为“大师”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等最为出色,他们的作品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后世列为经典且广为推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天赋一流、技艺高超、时运俱佳、修养全面、必有新创。而在当下,许多妄自尊大的书法家毫不羞愧地自诩大师并喜欢别人给自己戴上大师的帽子招摇过市,但他们远不是大师,也许能欺骗一时,但如果有一天众人醒悟过来,所谓“大师”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不仅是在书法界,画坛、文学界、金融界都有不少自称大师的现象,以致使“大师”称谓在中国几乎成了负面流行语,与“专家”、“领袖”一样饱受社会舆论诟病,许多人开口闭口谈论的都是大师,自身却没有任何鉴别和审美能力,“大师”的称号好似一个人人皆可把玩的流行符号,而更深刻的意义却并没有。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协领导告诉记者,所谓“大师”、“领袖”之称,应由历史决定、由后人决定,过早定为“领袖”并不合适,这其实是对本人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艺术的不尊重,除非真的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突破。
无论浮尘如何遮望眼,沉淀下来的历史会让人清醒:所谓“大师”等头衔不应过早下定论,书法绘画艺术从工艺上强调的是文人的个人情趣,展示自我情怀,最终还是应当回到学术本身,重视传统,回归经典,以文化为根基,专心书画创作研究,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