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回流文物”成为赝品的“雷区” “洋漏”还有捡?
0条评论 2013-09-18 10:02:26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严葭琪

\

宋 黄庭坚(1045-1105)  砥柱铭

曾几何时,去海外淘宝捡漏,成为许多藏家投资客的欣喜之旅,但如今,那些费尽心力淘来的“海外遗珍”,正成为许多人血本无归的噩梦:而所谓的天价“国宝”,其实不过是些裹着炫目泡沫的普通文物甚至赝品;由各色人等埋下的“雷”,则正在海外各国等待着中国买家去引爆。

“回流文物”已经变味

近年来,如圆明园兽首之类的海外文物屡被热炒,“海外回流文物”一度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光鲜的拍品。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的《砥柱铭》,横空出世的天价拍品让许多投资型藏家艳羡追捧不已。但天价的背后,其实隐藏的不只是古董商的投机炒作,还有各种各样早晚得炸响的“雷”。

南京藏家张先生最近四处打听,想要把自己前些年从海外拍卖行拍回来的明代青花大罐卖出去。但令他吃惊的是,当初花上百万美元抱回的宝贝,现在的估价却不到百万元人民币。更让他沮丧的是,一度对“回流文物”趋之若鹜的国内拍卖行,如今态度却相当冷漠,其不愿接盘的理由是“无法保真,且估价过高无人接手……”

和张先生藏品缩水相比,杭州企业家宋先生的遭遇更惨。原来,当他把早年在国外收购的青铜器拿去估值时,被多位专家一口认定为赝品,近千万元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事实上,像张先生和宋先生这样的民间投资型藏家的遭遇,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又对海外回流文物抱有高额回报的幻想,最终只能自己吞咽苦果。

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艺术品就流传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就存有中国文物164万件,民间收藏更是馆藏的10倍之众。粗略统计,过去20年间,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超过10万件。而在目前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已超过30%,利润也占到50%。在这些回流的艺术品中,当然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却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赝品。

曾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首届委员的裴光辉,2003年以个人身份开办了中国内地首家文物鉴定工作室,成为第一个“不吃皇粮”的职业文物鉴赏家。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中,他表示,七八年前还是国内拍卖行招徕买家金字招牌的“海外回流文物”,如今已经“变味”,大有“臭大街”的意思了。

“‘海外回流文物’这个概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从国外或中国港澳台拍卖行竞拍获得,然后带回中国大陆的拍品;其二是国内拍卖公司到国外或中国港澳台征集,然后拿回大陆拍卖的拍品。这两种‘回流文物’均存在赝品,且比率不低,还呈逐年升高趋势。比较而言,第二种情况下的赝品率要高于第一种情况。”裴光辉说。

而一些拍出天价的回流“国宝”,其实也不能轻信。对于这背后的利益输送,裴光辉表示“一言难尽”。“近10年来,回流天价‘国宝’的赝品率也相当高,2005年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010年以4.368亿元成交的所谓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和以5160万英镑成交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等都是漏洞百出的回流天价拍品。”裴光辉解释,其中《砥柱铭》在拍卖之前就被某国银行设计为一款信托资金高达4.5亿元的金融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经济风险不言而喻。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国有机构更热衷于艺术品投资,大量艺术品投资基金因此诞生。

更可怕的是,一些大的拍卖公司有意将粗劣的赝品当“国宝”拍回。“近日圈内议论纷纷的一件据称是从日本回流的‘北宋汝官窑盏托’(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拍,编号0414),”裴光辉说,“这是一件连精美都谈不上的仿汝瓷赝品,造型呆板僵硬,修胎粗糙,釉面火光四射,与宋汝瓷内敛的宝光差距甚大。”但这样一件粗劣得连拍卖行都没有确认其为宋官窑或汝窑底气的低仿品,却被国内某专家断定为“北宋汝官窑盏托”,最终以517.5万港元被该专家拍回。而该拍品此前估价仅为60万-80万港元,标注也只是“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而并非宋官窑或汝窑。

而中国买家在海外的不理性购买行为,还远非如此。常在海外游历的著名藏家颜明就对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捡漏变血拼的故事:法国一家小拍卖行一本佚名无款的《织贡图》册页,既未入《石渠宝笈》,品相也不好,竟然拍出了6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该价格即使在国内也是难以想象的。”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