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回流文物”成为赝品的“雷区” “洋漏”还有捡?
0条评论 2013-09-18 10:02:26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严葭琪

“新古董出口”利益链

文物回流后,除少部分进入各博物馆,相当大一部分进入艺术品市场,多半上了拍卖会,少部分则贴着洋标签摆在古玩店里售卖。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回流精品,藏家回购后大多珍藏,很少再拿出来交易。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赝品横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造假作伪更蔓延至海外,大量赝品由此产生。裴光辉在谈及这些赝品的产生时表示,这些赝品大多是“出口转内销”,“这些赝品大多是中国大陆制造的,少数是国外或中国台湾制造。”

赝品最多出自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硬木家具及工艺品五大类。“瓷器赝品主要出自景德镇;书画赝品主要出自河南、江浙和山东;青铜器赝品出自河南和陕西;玉器赝品多出自辽宁、安徽和江苏苏州;硬木家具及工艺品多出自广东中山和福建仙游。”

另外,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仿造了不少元代青花瓷,有一些被当做元青花真品捐赠给国内博物馆,这些赠品部分是在海外拍卖行上拍时的流拍品。另外,17世纪以来荷兰代尔夫特、德国迈森和日本伊万里瓷器,都有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被当做是中国明清瓷器“回流”。

那这些产自各地的赝品,又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回流文物”呢?裴光辉表示,这其中有一条长长的“新古董出口”利益链。

“内地制造的赝品,先经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艺品’送出海外。一到海外,古董商便让它们变身为‘文物’,或‘自我征集’带回国内拍卖,入关的手续则成为‘回流文物’的凭证;或委托海外拍卖公司拍卖,自我拍回后再到国内拍卖,就完成了‘回流文物’的系列操作。业内因此称此类‘回流文物’为‘假海龟’。”

除此之外,还有“真海龟赝品”,就是回流的所谓文物其实是早年流传至海外的清代至民国的赝品,但被当成真品带回。“如故宫曾重金从香港拍回一件号称明代成化的青花狮子钮盖罐,其实是近代仿成化的赝品。”

著名拍卖行也埋雷

对古玩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收藏讲究“来源分明,著录有序”,而那些回流文物因为贴着洋标签,便对中国买家构成致命的吸引力。正是看准了中国买家的这种心理,海内和海外造假者及古董商埋下了一个又一个“雷”,等待着盲目淘宝的中国买家上当。

在日本、美国、英国甚至伊朗等国,处处布满文物买卖的“雷”。中国内地一些投资型藏家在经验阅历缺乏、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雷区落入陷阱。业内人士表示,那些市场曾经热炒的“明清官窑瓷”、“鎏金铜佛像”等,不过是那些炒家淘汰的“垃圾藏品”。

更可怕的是,许多著名的拍卖行,也加入到埋雷的大军中。据一位中国内地古董商爆料,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著名拍卖行,印刷精美厚重大图录上的东西却“全是新的,都是最近几十年的东西”。

采访中,裴光辉也表示,即便是世界著名拍卖行也保证不了拍假和假拍的存在。“海外艺术品市场经数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十分成熟和完善,但这仅仅是在制度方面。制度保证了拍卖行暗箱炒作、徇私舞弊的空间十分狭小,但制度遏制不了人性的贪念,制度也不可能自动产生高水准的鉴定家。当然,从比率上看,他们拍假的情况要远高于假拍,而中国内地则拍假和假拍比率都高。”

难怪近年来高仿品,在国外拍卖行被当做真品拍卖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其中的原因,裴光辉认为,“海外拍卖行的鉴定人员,普遍缺乏对日新月异的中国内地高仿品作伪手法的跟进,对中国文物的鉴定思维和鉴定方法也比较落后,许多国外专家对中国文物的鉴定还停留在霍布逊年代。”而内地古董商,则充分利用国外拍卖行对中国文物鉴定的先天不足和认识局限,将大量高仿品送去国外拍卖行“镀金”,然后再以“回流文物”的身份,流回中国买家的手中。

一位跑遍欧美各大古玩市场的藏家程先生表示,“欧洲古董商比较诚实,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多数老外看不懂中国古代艺术品,鉴别时经常打眼。在推销赝品时,他们也真诚无比,因为他们自己就认定那东西是真的。”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晚清时河南禹县有一芦姓的人擅长仿造宋钧窑瓷器,但英国人看不懂,买回去当中国国宝放在了大英博物馆。

“洋漏”还能捡得着吗?

国内买家大量海外淘宝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和国外艺术品的价差。近年来国内古代艺术品不但价格水涨船高,且赝品众多,捡漏几乎不可能。而国外在早年间价格确实较低,也有一些漏可捡。但十多年过去,海内外的这种价差还存在吗?“洋漏”还能捡得着吗?

“10年前去海外淘宝时,还有可能用比国内便宜两三成的价格买到一些古董。”颜明表示,外国古董商因为对中国古董了解有限,也不太知道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出价因此相对较低。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世界两大拍卖行佳士得和苏富比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中国古代艺术品早已成为它们重要的拍品。而一个个天价的诞生,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价值。”

“去年我去参加纽约苏富比秋拍,发现中国艺术品尤其是中国古代书画,高价位都是电话委托拍下的,而买家几乎都来自中国大陆。可见中国藏家逐鹿海外拍场的局面已经形成。”颜明认为,信息的透明使国内外拍卖价格基本对接,想在海外捡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常年跑国外的古董商杨先生更明确表示,目前去海外“跑价差”已毫无意义,“早在2002年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价格,已由国内高于国外变为国外高于国内了。”

不仅无漏可捡,中国买家在国外买东西还常常容易买贵。有过多次亲赴海外寻宝经历的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上海工作站主任陈海波告诉记者,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海外市场的中国艺术精品已非常罕见。在一次意大利之行中,陈海波走访了很多古玩市场和艺术品商店,在一个私人商店看了七八十件中国古董,也没发现一件值得收藏的精品。不仅如此,“当地商人看到中国人来了,价位却开得很高。”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赝品,一不留神,捡回来就是一大堆赝品。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