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周年回顾
0条评论 2013-09-27 16:26:34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周年海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周年海报

从国际当代艺术史来看,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青春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以国际一流艺术机构为奋斗目标,以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为己任,为公众提供接触、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及其语境的土壤。

当代馆通过举办一系列展览和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普及教育和对外交流等基本职能。作为最新最前沿的城市文化地标,当代馆不但成为普通市民欣然向往的艺术殿堂,更吸引了大量文化艺术领域的国内外专业人群,在短短一年内便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从当代馆的观众人群来看,以白领、大学生、外籍人士(约占35%)以及带孩子来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为主。这些观众多数是艺术爱好者,从事设计、建筑、品牌创意等相关职业。

(一) 多方资源协力办馆,探索更公允的学术机制

    一年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运营建设方面稳步推进,组建由国内外著名艺术评论家、美术史专家、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当代馆学术委员会”,确保业务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学术价值评判的客观公正。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由11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包括张永和、栗宪庭、丁乙、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德康(Chris Dercon)等人。作为学术审议和决策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将对当代馆的事业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理念、作品收藏定位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意见与建议,并给予原则性指导。
参照国际艺术博物馆运行经验,当代馆逐步建立了“理事会决策、学术委员会审核、基金会支持”的“三位一体”运营架构,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建立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基金”,筹措了近四千万元的社会资本,为拓展资金来源奠定了基础。

(二)“开馆季”确立学术定位

普及当代艺术是当代馆的重要使命。“开馆季”系列大展,体现了“与国际重要博物馆合作,从艺术流派、事件和个案入手,循序渐进推进”的整体策展思路。这些展览不但产生了足够的辐射力,还给今天的艺术人群带来新的启发。“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推出的“城市馆”模式突破了美术馆围墙之苦,用艺术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将艺术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电场: 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和“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史重要环节和历史人物的作品,同时,也为国际顶级当代艺术藏品进入上海艺术机构奠定了重要的合作与标准机制;“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是一周年“开馆季”的收官之作,展览以肖像为视角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余年的发展。它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篇章,也是一部微型社会史,一段沉甸甸的集体记忆。

“开馆季”的经验和国内外反馈让我们看到,国内教育体系对现当代艺术教育的严重空缺,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学习当代艺术路径的单一化,这为作为公益当代艺术机构的当代馆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也将是未来几年我们继续深挖探索的着力点。让生活变得比艺术更有趣。

(三)普及与定制相结合的创意教育

当代馆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目标,已逐渐形成由论坛、讲座、活动、演出、放映和工作坊六大板块构建的公共教育服务框架,积极地寻求和开拓有当代馆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为博物馆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开馆至今,当代馆共开展了包括普及讲座44场、儿童活动90场、学术论坛5场,以及丝网工作坊、艺术家现场表演、艺术影片放映、机构与企业定制的员工日活动等在内的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约200余场。

当代馆坚持将教育活动与展览紧密结合,特别针对具体展览策划教育项目,充分实现展览的核心教育功能。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期间,开创了“圆明学园”系列主题工作坊,以短期学院的方式正式授课;针对“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推出了少年儿童艺术教育读本《给孩子看的超现实主义》,结合展览内容,开展了儿童自己创作超现实艺术的体验活动。针对展览“安迪• 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特别设置了“一拍成名”互动摄影区和丝网版画工作室和“时间胶囊:收集青少年文化”的艺术教育项目,让观众体验波普艺术和动手创作的乐趣。
与此同时,当代馆逐步建立起与国内外各大美术馆的交流机制。比如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签署了长期的合作意向,邀请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狄迪耶•奥丹爵(Didier Ottinger)前来做讲座,让广大艺术爱好者对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超现实主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还邀请了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馆方对当代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共同开发教育项目,合作进行展陈设计。

(四)建立文化艺术服务标准,积极参与自主创意

志愿者团队是当代馆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自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起到现在进行中的每一个展览,在筹备、布展、接待和展览期间我馆共招募培训了志愿者共800多人次。目前,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工作已经全面步入正轨。同时,我们也积极对外联络,组织本馆志愿者与中华艺术宫及其他美术馆进行馆际交流活动,学习经验与方法,努力完善和提高自身素养。

除了展览、教育、典藏、研究之外,文化休闲功能成为现代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经过一年的打造,目前,当代馆已经拥有相对齐全的设施和完善的功能,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休闲要求:一楼有艺术品商店,观众可以在此选购各类艺术衍生品;一楼和五楼各有一个咖啡厅,提供简餐和咖啡茶饮;七楼有正餐厅;三楼图书馆的开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城市阳台”之誉的五楼大平台,占地2300多平方米,人们可在此喝茶聊天,一览世博园园区全貌,俯瞰黄浦江江景,享受浮生半日闲。

一年来,当代馆还自主编辑、设计、制作了包括画册、论文集、导览册、宣传折页、明信片等在内的各类出版物和印刷品30余种,结合展览开发制作了各类衍生产品40余种。

(五)社会及专业荣誉

一年来,当代馆已经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奖项: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当代馆荣获《新周刊》“2012优化生活贡献奖”之“文化时尚大奖”,理由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让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民主地享受当代艺术,它让这座城市的创意“重新发电”,也为城市人的艺术生活加满电量。作为开馆首展,“第九届上海双年展”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2012)•年度艺术展览奖”。因为上海双年展的话语谱系带来了一种文化交流模式,它一方面尝试涉入当代艺术最活跃的文化思考方式,推进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成果和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另一方面也试图处理当下中国各种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推进大众包括美术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

此外,“电场: 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入选“《国家美术》金星奖 2012年度十大展览”;邱志杰凭借第九届双年展总策展人身份获得“《国家美术》金星奖 2012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傅丹荣获由美国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评选的HUGO BOSS艺术奖。

总结

相对于国际当代艺术全局,中国当代艺术三十余年的发展史显得简短,但这并不能遮盖它对世界当代艺术的推动和启示意义。媒体时代,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更需要一个开放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记录当下,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对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景观作出反馈和价值判断。

在这一年间,36名固定员工,30余万参观人次,200场教育活动,800名志愿者,我们努力打造的并非空间物理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将当代艺术作为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体系介绍给公众,试图给予当代艺术一种开放性的秩序,让当代馆成为原浦西世博地块文化产业再生的典范,让这座20世纪初创建的工业建筑,成为公众接触当代艺术、进行文化创意的电场,上海文化的新地标。

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史范畴中尚处青春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以国际一流当代艺术机构为标准,勇敢积极地做出亚洲和中国特色,手指“当下”,眼望未来。

【相关资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周年系列活动即将举办

【编辑:张长收】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