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为:收藏,作为青年时代的证据
0条评论 2013-10-09 13:24:54 来源:艺术银行 作者:张三 Sukey

周大为

周大为

文化“海归”的市场嗅觉

在艺术圈,周大为是时常被老一辈藏家提起的“收藏新秀”,他通常穿着休闲装、运动鞋,左耳还戴着一颗耳钉,典型的“80后”潮男,但他很自然地演绎着自己与艺术圈的故事。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学习了4年美术史,回国后便从此与艺术建立了割舍不断的联系,做过上海一家画廊的总裁和艺术总监,并在香港成立了艺术基金会,将自己的一些永久性收藏归入其中。

周大为现在经营一家金融公司,有人说他是“富二代藏家”,他自己无法否认这一点,但在他对艺术的极大热情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样无足轻重。如果说辛苦创业的父辈把收藏当成一门生意,第二代藏家往往将此视为爱好。周大为的藏品最多时达到500多件,有些放在画廊,有些挂在家里,有些借给美术馆展览,有些则放在他的私人仓库里,这些藏品都有专人负责,入库、出库、维护,有条不紊。周大为也在不断的收藏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收藏体系,以艺术家个人、艺术家群体、艺术院校为收藏单位,进行系统的收藏。

在收藏的道路上,周大为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没有走太多弯路。我们都知道他从2005年开始收藏,但其实他最早的收藏从7岁就开始了。那是1991年,正是第一轮邮市暴涨的时期,当时很多人进入邮票市场,对他弱小的心灵有很大冲击。6岁时他买了一些邮票,到7岁时价格突然暴涨,但没想到8岁多时又开始暴跌,虽然当时他没有来得及卖掉邮票,但确实感受到了投资的奇妙。接着到了1996、1997年中国邮市最疯狂的时期,“猴票”从100块涨到2000块,这一事件又让他找到了7岁时的刺激,也让他对收藏有了另外一种概念,可以说周大为是先被收藏经济带来的冲击给熏陶出来的,这种刺激就是他最初的收藏意识,“我因为少年时对收藏的初级意识,弯路走得少一点”。所以,周大为在大学既读了美术史,也读了经济,他相信收藏和经济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大为从不避讳将自己的藏品出售:“我觉得‘以藏养藏’没什么说不出口的,收藏者通过市场卖出自己的藏品来调整自己的收藏系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一个成熟的藏家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藏品。”

敢为天下先

在周大为的办公桌上放着各大拍卖公司的图录,这次采访也正趁着他从北京春拍回来的间隙进行,他除了处理公司的事情,常年游走在各大拍卖会。周大为与上海龙美术馆的王薇也正相逢在拍卖会上,那是保利的一次春拍,他和王薇同时竞争陈逸飞的《踱步》,两人互不相让,叫价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那时候两人还不认识,一向在拍场上志在必得的王薇忍不住对这个年轻人感到好奇,最后竟然在安静的拍场上站立起来想看看这个人究竟是谁。也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彼此交流收藏的心得。

周大为在收藏上有他这个年龄的意气风发,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作品不顾一切也要得到,从不惧怕任何事。今年的“艺术北京”艺术博览会上,周大为让艺术圈议论纷纷,他展出了自己收藏的一件用废旧纸箱做的装置作品,在整个“艺术北京”的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到这样一个旧纸箱免不了会想:这也叫艺术品?这样的东西我也能做。而周大为却调侃般地说:“这个作品帮我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不用担心哪天卖它,因为一定卖不掉。”事实上,周大为面对质疑声心中早有自己的应对:“我不鼓励每个人都收这样的作品;其实,当你进入发觉和探索文化美术史这条路,会发现这件作品有它的代表性,可以花点钱来买。”最关键的是,周大为能感受到这件作品与他之间发生的关系,艺术家戴路是位祖籍云南的美国艺术家,周大为与他都有着在国外长大的经历,更能对这件作品产生共鸣,更何况这件作品也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采访期间,周大为还专门拿出了这件名为《烟雾的负担》的纸壳箱作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周大为在办公室外的墙壁上挂了一件不大的装置艺术,是年轻艺术家石磊的作品。平面的照片与立体的装置相结合,让原本摄影作品中静态的螃蟹立刻张牙舞爪起来。周大为笑称自己在收藏当代艺术方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件挂在墙上的“螃蟹”,还真与他的收藏行为有些相得益彰,就是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年少轻狂。

收藏系统玩“跨界”

在国外生活多年,周大为一回国就回到自己熟悉的上海。有人在疑问他为什么不选择画廊林立的北京,其实他是忘不掉上海的故乡味。做收藏其实就是做文化,在周大为的概念里,收藏是找回和搭建历史记忆的途径,如此热衷文化,自然难舍故乡。而他的收藏最开始也是围绕上海、杭州的画派而展开的。

周大为的收藏基本上是根据美术史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在老一代名家中,我比较倾向于吴大羽、林风眠等,我觉得他们受欧洲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第一件藏品正是2005年购买的吴大羽的一幅小幅蜡笔画。直到今天,周大为对吴大羽的热爱也只增不减,他几乎可以细数吴大羽所有著录过的作品,鉴定真伪、准确分析市场回报率,俨然已经成为“吴氏”专家。而他对吴大羽作品的热忱,大部分原因也是自身的学术素养,可以说,是吴大羽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如果说这算是一种情结的话,那么收藏当代艺术对我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参与、一种对画家的鼓励、一种对当代艺术市场进程的推进、一种游戏、一种全新的冒险。”

“收藏家也是冒险家,”周大为说道,“有时收藏家会被画廊、拍卖行、画家忽悠,但有时候收藏家也很自我,很傻地参与这种游戏。有可能,我未来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白痴,也有可能我收藏的艺术品能进入美术史的一段,我希望进入这一段。”目前,周大为希望系统地收藏刘韡、徐震的艺术作品,没有市场价值的介入,全凭喜欢。未来,这些作品有可能很重要,也有可能不重要,这正是收藏当代艺术品最有乐趣的地方。

从最开始自邮票介入收藏,到后来的钱币,再到绘画、装置艺术,有人说周大为涉猎的范围广了点儿,但这正是他所体现出来的标准的“80后”的收藏精神。他这个自小就受国外教育的“海归”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将自己的收藏系统梳理得头头是道。他的收藏分几大块:一块是国际文化交流前提下产生的有文化冲突的艺术品;再一个是五四运动之后到现代主义开始文化断层中的藏品;第一代、第二代旅法和旅日的艺术家,像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家的作品。他在探索文化脉络如何连接,在当代国际化脉络下找寻新的语境。

谈到“收藏体系”,周大为认为,任何一个收藏家在最初都不知道自己未来会真正收藏什么,最后的藏品很可能与一开始的设想背道而驰。“收藏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藏家、一个企业家,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赚点钱,多买点东西,养活更多的画廊和艺术家。”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