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画,无可奈何边缘路?
0条评论 2013-10-14 11:32:12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陆斯嘉

哈定创作于1981年的水彩画《上海外滩》

哈定创作于1981年的水彩画《上海外滩》

中国的水彩画与传统书画互相借鉴与糅合,以上海为起点向浙江以及更广泛的地区延伸,对传播和普及西方绘画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对这一美术资源的保护以及相关专题性收藏、展览和陈列都很匮乏,研究也很有限。在中国水彩画的摇篮上海,近30年却未系统性地举办重要的水彩画展。被形容成“轻音乐”的水彩画,难道已点上了休止符?

“各位听众朋友,现在有一家画室要招收一名艺徒。画室提供食宿,要求艺徒欢喜画图、身体健康、呒没勿良习惯。有兴趣、有意向额朋友请到海宁路乍浦路口额艺风画室报名、参加考试。”1950年,上海电台正播放着“书场”特别节目《杨六郎空谈》,其中的这则插播广告引起了胡曰龙的注意。15岁的他根据广告地址找到了石库门房里的艺风画室。一张纸、一支笔,临摹了一份画稿,他幸运地成为艺风画室的艺徒,跟随日本留学回国的费伯夷免费学习素描和水彩。

始于德国画家丢勒(1471-1528)的水彩画,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发展成为独立画种。明清时期伴随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经过上海土山湾画馆、徐咏青、张充仁和第一代水彩画家的创造,水彩画在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连续举办了全国性的水彩画展览上,水彩画集中呈现,画家间交流频密,这一画种被推向了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并不强调重大题材和大尺寸创作,水彩画在中国常被称为“轻音乐”或“无标题音乐”。

翻开中国水彩画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水彩画从一开始就与传统书画互相借鉴与糅合,以上海为起点向浙江以及更广泛的地区延伸,它对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绘画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这一美术资源的保护以及相关的专题性收藏、展览和陈列十分匮乏,相应的理论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尤其是作为中国水彩画摇篮的上海,上世纪80年代后就未再系统性地举办重要的水彩画展览。曾经奏响优美旋律的水彩画,难道已成为一曲点上了休止符的轻音乐?

序曲:土山湾的摇篮

蒲汇塘路,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休闲中心徐家汇不足一公里处。现在的土山湾博物馆坐落于蒲汇塘路55号。博物馆入口是两扇狭仄的玻璃门,而它开启的却是中国近代美术的蔚为大观。161年前,土山湾画馆诞生于斯。在徐悲鸿日后看来,“土山湾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这极珍贵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发端于18世纪的西方水彩画引入了翰墨艺术的王国。

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上海建造徐家汇老教堂,在其原有绘画雕塑工作室的基础上,扩展成“艺术学校”(编注:即土山湾画馆前身)。范廷佐邀请同样在罗马的艺术学校学过绘画的马义谷神父共同任教,最先向中国学生系统传授西方的绘画和雕塑,这所学校也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1872年,“艺术学校”迁入土山湾并扩建成土山湾画馆后,第一批中国学生中的陆伯都担任了画馆的首位主任。由于陆伯都体弱多病,两年后,他的学生兼助手刘德斋代为主持土山湾画馆的工作,并分管水彩画教学。

土山湾画馆最早传授的是西方早期水彩画技巧,直到刘德斋在法国著名的《插图杂志》里发现了法国人维涅尔(Pierre Vignal 1855-1925)的水彩画。刘德斋知道,西方水彩画画风深受维涅尔影响,便留意着将杂志上陆续发表的维涅尔水彩画汇集成册,供学生临摹。1880年至1912年的40多年里,是土山湾画馆发展成熟、人才涌现的阶段,也是刘德斋个人吸收和探索水彩画的时代。在刘德斋看来,西方传来的水彩画和中国的水墨画,特别是没骨画法十分近似,他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融入水彩画的技法,将源自西方的水彩画逐渐发展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

张充仁创作于1935年的水彩画《楼影波光》

张充仁创作于1935年的水彩画《楼影波光》

土山湾历史研究者陈耀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修士曾在徐汇公学学过中国画,所以进入‘艺术学校’学西画时,自然而然地保持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和艺术情趣,他的水彩风景画在上海曾名重一时,可以说他是中国水彩画的开拓者。”

陈耀王告诉记者,刘德斋与海上画派的开创者任伯年也有密切私交,任伯年通过刘德斋接触西洋绘画艺术,而刘德斋则带领画馆学生走访任伯年,学习中国画技艺。

刘海粟、徐悲鸿、汪亚尘、周湘、张聿光、丁悚都曾师从刘德斋。自幼在土山湾画馆学习的爱尔兰人安敬斋、日本人田中德、余凯三位修士也是维涅尔的追随者,他们三人淡泊名利,终身致力于艺术和教育。在刘德斋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后来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的徐咏青。

9岁那年,孤儿徐咏青被送入土山湾孤儿院,刘德斋赏识其天赋便令其主攻水彩画。徐咏青聪明好学,他崇拜维涅尔,不仅学习西方水彩的技巧,还求教于任伯年、吴昌硕,学习中国画的技巧。

张充仁曾这样评价徐咏青的水彩画——中国的水彩画起步比英国晚了近一个世纪,但从临摹维涅尔的水彩画开始,它的起点却是极高的。徐咏青画水彩画时,一点一画、中锋偏锋,都用得比欧洲的水彩画家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与当时世界上所达到的水平不相上下,也可以说一开始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水彩画的先进水平。所以本世纪初,也就是在1909年,在我国早期的西洋画家中跳出一个有较高成就的水彩画家,不是偶然的。在当时中国已开始有了真正世界水平的水彩画家;其后不久,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回国,他也画水彩画,但作品不多,不如徐咏青以水彩画为主,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徐被公认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

复调:海上画室独领风骚

与徐咏青同时代的水彩画家兼教师有李叔同、周湘、王济远等人。根据上海美术史研究者黄可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向记者提供的资料记载,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毕业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城东女子学校,同时传授水彩画;1910年,由土山湾画馆毕业的周湘创办的上海油画院和1911年创办的背景画传习所,均有水彩画技法传授;1912年,王济远、倪贻德、潘思同、李咏森等也在上海美专执教过水彩画课程;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京美专有专门的水彩教师;1922年,颜文樑等人创建了私立苏州美专,黄觉寺等西画教师都长于水彩画教学;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并于次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专,西画老师大都留学海外,毕业于该校的吕霞光、胡善余、吴冠中等都擅长水彩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京成立的“艺光社”、“水彩画会”和上海的“默社”、“穉澜社”、“决澜社”都促进了水彩画创作。

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上海,在这些美术学校和社团的背后,还有一个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重要群体——分散在上海各处的由私人开办的画室。在上海美专、苏州美专、新华艺专或迁校合并或停办的时代里,私人画室的水彩画教学和传播甚至起到了更深远的影响。

1913年,执教于上海美专的徐咏青开始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同时,他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开设“水彩画馆”,招收学员。由于童年经历,他同情有志于学画的贫困青年,学费低廉,一时间学员甚多。杭穉英、金梅生、李慕白等人便是徐的学生,他们此后将水彩画用于商业广告,后来由于市场效益好,走上了绘制月份牌的道路。杭穉英曾创建“穉英画室”,培养了一些以擦笔水彩画方法创作月份牌年画的作者。

1923年,由画家陈秋草、潘思同、都雪鸥、方雪鸪等人在北四川路横浜路45号创办了“白鹅画会”(后更名为“白鹅绘画研究所”),带有研究班性质。“白鹅”招收具有相当绘画基础的学员入学,师生间教学相长。学员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版画家兼美术史论家的江丰、旅美水彩画家程及、画家兼书法家费新我、画家兼博物馆学家沈之瑜等。该研究所出版有《白鹅》美术杂志,发表师生绘画作品和文章。

1929年,由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的油画家陈抱一,在江湾其宅园陈家花园设立的“罍阳美术院”,也带有研究班性质,他聘请日本西洋画家、曾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执教的秋田义一担任指导老师。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