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去真存真:出于任何目的古物破坏都是不道德的
0条评论 2013-10-31 09:46:20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张发栋

\

资料图

去真存真这题目就有语病,它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去伪存真,即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王刚“砸宝”的招牌词,只是我所要说的和王刚频频落锤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就暂且用这一字之差,围绕着这一命题层层展开吧。

过去以至现在,藏玩老物件的一些人有种古怪的玩法,不管遇到多么珍罕的东西,倘若是成双或成对的,必得当众毁掉一件,让另一件成为存世孤品,以求其价值无法预测的攀升,此种胡闹的收藏和残害历史遗存的行为,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就有鲜明的态度:“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责备的愿望自然是好的,可带来的结果却往往难尽如人意。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描述过一个情节,玉魔先生生前收藏了三块商代的青玉玦,他过世后被玉商蒲寿昌买去了,并打碎了两块,将仅留的一块以五十万现洋卖给外国人沙蒙·亨特。事隔数年,蒲寿昌的弟子韩子奇又用更高的价从沙蒙·亨特的手里买了回来,给“览玉盛会”上的蒲寿昌意料不到的打击。写在小说里的定有文人伏案时的遐思,无论捕风捉影也罢,纯属虚构也罢,为的是悬念环环相扣,人物塑造性格鲜明,我们不妨姑妄听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屡见不鲜,但偶有的一二则足够让目击者和听众痛心疾首的了。某日,兰君弘毅见我便叹息说,刚从广武门一家经营鸟笼及配件的店回来,心里很不舒服,问其缘故,原来有位顾客喜欢该店一对民国时期由居仁堂烧制的白底红花“荷掌莲”鸟食盒,几经讨价还价,1.2万元成交后,没成想买家顺手将一个狠狠地摔在地上上砸砸了了个个粉粉碎,还洋洋得意曰:“就这一个,我可以卖到好几万!”尽管店主非常可惜的捡拾起全部的碎片,用报纸小心地包裹,可鸟食盒终究成了利令智昏者的牺牲品,历史的香火遂掐灭于他手上了。又一例也很匪夷所思,见已故著名篆刻大师陈巨来著《安持人物琐忆》中的《吴湖帆轶事》:“余每见吴所珍藏之画,如清代四王立轴、明人四大家等等,均四幅尺寸一例,私心异之。超翁谓余曰,古画逢到吴氏,不是斩头,便是斩尾,或者削左削右,甚至被其腰斩。盖吴购得同时齐名之画件时,偶有参差长短,吴必长者短之,阔者截之,务必使之同一尺寸方才满意。丁丑春日,吴购得明人山水一幅,忆似为蔡嘉之作,与明某某画,二幅阔同之,而蔡画长了五寸余,署款高高在上,势难去之。所巧的是,上下均山也,中间画水隔之。吴乃毅然嘱刘定之将画腰斩,斩去水纹,上下压缩与某某画齐一尺寸了。当时余力劝勿斩,吴云:‘裱好后我会接笔,到时你再来看看。’后二画同挂,去水之画,竟一无痕迹与破绽也。吴尝笑谓余曰:‘吾是画医院外科内科兼全的医生也。’”不以为悲反倒窃喜,即使画坛巨擘让人亦不敢恭维。

我们参考事实,不能仅以去真存真问题为一种谈资,从保护祖先遗产的角度来看应是对于民族物质文明的莫大损害,收藏者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对买来的古物或砸掉或削足适履,都是不道德的。真希望诸如此类的悲剧以后不会再如此。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