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之诞生
0条评论 2013-11-05 14:02:4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汉纳•比奇/Hannah Beech

“酷”之诞生

过去,对于中国雅皮士来说,再没有比穿一身中国本土品牌的衣服更让人丢面子的了。即使是最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也知道,本土品牌就意味着廉价和庸俗。雄心万丈的中国雅皮士讲究穿着意大利的服装,开着德国的车子,拿着美国的MBA学位。一时间“中国制造”只剩下了食品这一块自留地,但是紧接着,南亚的鲍鱼、欧洲的猪蹄以及非洲的鱼翅便成了宴会餐谱上的炫耀品。

但是这都是以前的情形了,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日本制造”曾经是拙劣手工制品的代名词,如今却已经代表着艺术和时尚。无独有偶,“中国制造”也在逐渐使自己变得更加具有美感和魅力。这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洗衣机、电视机以及计算机的生产上。这是一场由时尚大师领导的美学革命,这些大师们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各个领域内的水平:从建筑到电影,到服装,再到烹调。随之逝去的是:设计拙劣的水泥建筑,老生常谈的史诗电影,以及只有歌厅的招待小姐穿起来才会觉得舒服的旗袍。

现在,那些时尚大师们令中国的建筑充满现代气息,这里既有明代的极简单派艺术风格,又有对细枝末节的吹毛求疵;而且,这里不再有世俗的华丽,也不再有廉价的咬合。他们对中国本土产品以及历史文化的推崇已经令其他的中国人开始逐渐抛弃“洋为贵”的哲学,而改为信奉“东方”。“终于,我们发展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民族,”上海服装设计界的大腕陈逸飞说,“现在,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对自己的产品也有足够的自信。”

如今,有品位的中国人讲究吃挂炉烤鸭,穿唐装,并且在自己周末度假的别墅里挂上当代名家的字画以及苏州的丝织挂毯。电影中的中国城市居民通常是喝着绿茶,读着性爱指南。地产业巨头张欣说:“这里没有你在海外的唐人街里所看到的那种艳俗的中国艺术风格。”

这一审美品位“大跃进”的下一步任务便是让世界相信,中国人不是只能够制造毛茸茸的玩具和方便简易的闪光灯。“中国现在确实已经能够生产高质量的手工艺品了,” 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说,“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靠打‘价格牌’来促销呢?”英雄所见略同。服装设计师陈先生已经在纽约的曼哈顿设立了办事处,致力于向“巴尼斯”等有特色的零售商推销自己的服装;美厨家张劲洁最近终于得偿夙愿,在新加坡崭新的艺术中心——埃斯普兰纳德——开办了一家餐馆;画家朱伟将自己的作品卖给了伦敦、纽约等城市的顶级美术馆;而电影制作人陆川则希望,虽然自己的影片已经不再依靠神秘的中国历史来吸引观众,但是依然能够得到西方影迷的认同。

“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会显得缺乏自信,”陈先生说,“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办法便是用可以显示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才智、而不是抄袭西方的产品征服全世界。”时代的弄潮儿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当“中国制造”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着品位和高雅时,真正的文化新革命才会水到渠成。

—— 《时代》周刊2002年11月11日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