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油画先驱的寻梦之路
0条评论 2013-11-15 16:15:12 来源:艺术商业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擅长彩墨戏剧人物画及油画。著作包含《关良艺事随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等。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擅长彩墨戏剧人物画及油画。著作包含《关良艺事随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等。

关良《灵岩山》,布面油画

关良《灵岩山》,布面油画
61×51cm,1940 年代
403.2 万元,匡时2010 年秋拍

关良·备受争议的大师

在20世纪远渡重洋学习西洋美术的青年中,1917年赴日的关良并不起眼,当时的他只有17岁。日本油画虽然没有欧洲油画那样具有悠久的写实传统,却是近现代亚洲地区率先引进了欧洲油画的国家。在中国留学生于20世纪10至30年代大批云集东瀛的时代,西方现代艺术正全面倾入日本,形成了日本近现代美术史上最开放、风格最为多元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中国这批留学生正是通过日本画坛间接地学习西方美术,关良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爱听京剧的油画家

面对关良笔下的京剧人物,人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像小孩随手涂鸦出的作品有什么好的?然而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正是关良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今天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的关良作品并不少见,然而很多人却不了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油画家,这与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所受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关良回忆录》中,关良写道:“我的老师中村不折,还有在川端研究所里的老师藤岛武二等人,他们都是继黑田清辉之后的日本老一辈写实主义的奠基人。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打好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另一方面也不为纯学院派的传统‘摹凝说’所束缚和禁锢。在他们的指导下,‘写实基础’已融会了印象主义革命的因素在内。因此在这时已无形中引起和培养了我对印象主义以及各个流派的兴趣和探索。”

“别人现在都叫我画家,可是我自己知道,假如当初主客观条件起一点变化,也许我会变成一个拉小提琴的。那也许今天别人就会尊敬地叫我‘小提琴家’或者‘音乐家’了。”关良曾对友人说起自己对音乐的喜爱,“除了绘画,我一生最喜爱的是音乐,当然还有中国的‘北京歌剧’——京剧。否则我不会如此热衷于用我的画笔来表现他们,画那么多的水墨戏曲人物画。”

20世纪20年代初期,关良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在上海从事西洋绘画的教学工作。他先后在上海神州女校、上海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过素描与油画。那时他尚未婚娶,在教学之余,除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绘画艺术之外,就是看戏。他不大去看电影和话剧,而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不仅如此,他还热衷于像“老北京”那样听戏,只要有“京朝名角”来沪登台,他总不放过机会。当时,在“三马路”(今汉口路)孟渊旅馆对面,有—家“亦舞台”,还保留着清末戏园子的形式,台下几张方桌,卖茶带点心,来客坐在那里捧壶喝茶、任意聊天。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慢慢悟出了民族戏曲的表演艺术与民族绘画艺术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都要讲“神韵”“韵味”,都有“意到笔不到”的要求,都崇敬“传神”。这对他以后探索创作自己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除了听戏之外,关良还特地拜了一位京戏老师周秋斌学习京剧。“我之学戏,还是为了画画。不过,认真学过唱戏以后,我才懂得京剧艺术的种种要求,比如京剧演员特别讲究练眼神。平常人说‘用眼看人’就行,京戏里就分得很清楚,什么看、瞟、盯、瞧、观、见、捎、拐……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合,看人看物,都有不同的分寸、不同的意思。”这对他画戏曲人物时如何“点睛”传神,很有帮助。

被遗忘的大师

作为中国水墨戏剧人物画的开山大师,关良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遗忘。当年国画大师李苦禅带学生观看关良画展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为什么关良不能把人物画得规矩些。李苦禅无奈地解释道:“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即求传神不求形似之意。从这些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年轻人的评价中不难理解关良的尴尬——也许是造型的稚拙,缺少广为大众所能接纳的华美好看的卖相,关良的作品一直不被理解甚至遭受冷遇,尽管早被有识之士如黄宾虹、刘海粟、唐云等定为高位,但也只是名分上的,离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位还相差甚远。

不过随着油画拍卖市场的上扬,关良的作品在近几年也开始显著升温,从藏家群体来看,不少人本身都是画家。收藏市场之前曾有过“行家说了算还是买家说了算”之争,很多人认为,从长远的目标着眼,还是行家在引导市场,黄宾虹的作品沉寂了近50年终于被认可就是个例证。齐白石所说的“真能知画之佳者”什么时候可以形成大气候,那么关良也就当脱颖而出了。众所周知,第一代油画家的作品大多已经尘埃落定,归各博物馆、美术馆及重要藏家所有,关良的早期油画作品受梵高和高更的绘画风格影响,色彩浓郁,笔法洗练,注重造型与写生,风格上追求简明达意,用笔清晰率真。在油画作品《苹果与梨》中,关良对于油画中形、色、线等造型因素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别开生面。物象特征简练明确,新鲜的果品在他的笔下,既得其神骨,更得其性情。色彩明快、响亮、富有感情,形色凹凸有致,扣动观者心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线的运用,高低起伏,浓淡变化都富于音乐般的韵律感,成为了画面艺术语言的点睛之处,可见关良对物象结构与内在精神具有极高的把握能力。

关良的画,妙在画得自由和天真,不理解他的画的人以为像儿童画,正是因为它的返璞归真才为许多人所爱慕。质朴和单纯,是关良绘画艺术的另一种美的境界,它很含蓄,因而逗人喜爱,耐人寻味。

李苦禅曾这样评价关良的画法,“良公画法叫作‘得意忘形’”。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