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SANYA】张子康:为三亚打造当代艺术交流平台
0条评论 2013-11-19 11:31:1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子康

\

ART SANYA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艺术总监 张子康

编者按:

2012年诞生的ART·SANYA艺术季,使三亚乃至海南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在首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届“ART·SANYA艺术季”兹定于2013126日在三亚亚龙湾百花谷、华宇度假酒店开幕。为促进当代艺术和三亚的深度结合,用艺术塑造城市、用艺术提升旅游、用艺术粘合地缘,由三亚市政府主办“ART SANYA: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将延续第一届“ART SANYA”艺术盛宴在国际旅游岛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核心岛链。

此次展览,由现任新疆文化厅副厅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当代艺术馆与设计馆名誉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以及著名策展人、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徐钢先生担任联合策展人,以“不期而遇”(Encounters)为主题,旨在展示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三亚的相遇、碰撞、对话和交融,为艺术大众提供了解、进而理解当代艺术的切口和通道。

在展览前,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张子康先生接受了99艺术网的专访。

99艺术网:作为今年Art Sanya的艺术指导,您怎样理解今年Art Sanya“不期而遇”这个主题?

张子康:今天以国际旅游都市定位的三亚,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形成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空间交流带,选择在三亚做“不期而遇”(Encounters)的展览,希望三亚的形象不止是风光旅游,而是让这种交流富含更多的文化性的相遇。

99艺术网:此次“艺术三亚”跟上一届比,从作品构成到展览形态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又为何选在商业中心举办?跟在艺术场馆中举办有什么不同?

张子康:相比较去年的展览概念,今年的艺术季更希望是为三亚建立一个当代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不止于作品的展示,而是要形成多方的对话。首先,这是参与展览的华宇集团提供的场地,其次,这也是人群密集区域,展览的受众相对多。相比之下,这样的场地灵活性更高,分散场地,给布展带来了相对独立的展示。

99艺术网:上一届是“三亚艺术季”,去年设定的是2013年将举办“三亚国际艺术双年展”,最终呈现的是艺术三亚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这名称前后变化的背后是怎样的?

张子康:主要还是考虑这个展览的频率,但我觉得主要现在问题不是固定的频率,而是将展览的概念,延伸成为平台概念,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亚接纳与展示当代艺术。

99艺术网:今年艺术长沙您也去了,展览突出了个案研究,并可能会成为双年展的趋势,那今年的“艺术三亚”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张子康:在当今的都市空间之内,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是很好的塑造城市性格和内容的切入点。对三亚而言,它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不丰厚,作为一个拥抱现代产业的旅游城市,它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更能为当代艺术的停驻提供一种支撑。希望艺术三亚不仅仅是国际性和学术性的展览,而是通过建立起学术性,造就一种艺术实验和发生的平台机制,通过国际性放大和汇聚学的价值,形成辐射整个东南亚和东盟的艺术场域,让三亚真正地实现艺术的“在地化”,而不是像如今那么多年展,仅仅每年光临一次三亚。但要形成这样的平台,需要时间与耐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

99艺术网:近几年,双年展、三年展处处开花,但能够结出果实,让展览真正常态、连续地举办下去的寥寥可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双年展,大部分在热闹了一两届以后就默默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您如何看待二三线城市的双年展的发展?

张子康:主要还是我说的,双年展或三年展,不仅仅是展览的概念,它是一个平台概念。城市要定位以艺术为名,那就需要的不是某一届的声势,而是需要对做这个平台长久的认知,并非常清晰,这会为城市发展有怎样的推进。 

99艺术网:对于即将举办两届的艺术三亚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子康:对三亚而言,这样的展览最重要的不止于展示。事实上,它应该代表了一个交流的机制,意味着学术上的讨论,不仅是探讨已有的形式,更多是开启新的艺术形态。对观众来说,我们也是希望展览能与本土的一些概念融合,以新鲜与新生的内容,让三亚形成艺术展示的场域。

99艺术网:本届“Art Sanya”旨在最大化三亚的地域优势和城市能量,实现学术性和国际性,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公共化的地域趋向及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联合与发展?

张子康:此次展览定位学术展览,而非商业展览,就是因为要给予展览一个可探讨与延伸的可能,同时给公众一个了解与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三亚这种风光旅游地,更需要一些可以留住旅游者的精神内核。同时,以三亚的旅游体量,未来还可以形成一条艺术和旅游结合的艺术衍生品的消费链。三亚旅游产品的艺术化,当可以使得眼下千篇一律的廉价旅游纪念品转型增值,游客买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商品,且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和纪念,实现了艺术普及

99艺术网:您提出过,艺术跨界或将成为美术馆的一种业态。而艺术三亚也是与文化、旅游、商业等合作,这种跨界是否适用于旨在打造三亚城市品牌的“艺术三亚”?

张子康:这样一次展示,本身就是资源整合的跨界合作。同时,也只有多方参与才能开启更多人群的关注。

99艺术网:在树立“艺术三亚”品牌效应的同时,如何把握国际当代艺术展览的学术性和国际性?又如何要在众多的国际艺术展中保持自己的地域特色?

张子康:因为三亚未来的收入旅游仍是第一位的,当旅游带来的收入是第一位的时候,怎么样把旅游的人群放大,把旅游品质放大,把旅游消费放大,然后城市的经济才能提升。要建立这样的艺术区域,建立这样的文化旅游的概念,必须建立这样的环境。

假如三亚制定和香港一样的政策,然后我们又有其他的服务,那这种效应肯定会发生的快,带来的人会更多,但这种利益往往是间接性的,所以就是看政府对这样的东西的认知,从战略上是怎么思考的。有这样政策的艺术区域,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最适合的,因为它是旅游城市,大家一旦知道它有一个文化的向往点,比如做艺术的人都喜欢去威尼斯,说到威尼斯搞艺术的人都跟它有一种亲近感,三亚要真正去做的话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如果不考虑的话,它可能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是短期效应。事实上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并不能只靠旅游的吃住概念来完成,长远的效应一定是靠文化的东西,三亚建立起一种长远战略的给这个城市真正深入人心的东西比较重要,因为它之前没有,这个意义比简单的做其他东西更重要。

99艺术网:首届新疆双年展举办后筹建了新疆美术馆,艺术长沙也有长期合作的省博物馆、市博物馆,那对于常态化的艺术三亚是否会在当地建立艺术场馆?展后又该如何定位这些场馆的角色?

张子康:不得不承认,稳定的场馆、空间,有利于展览长期展览稳定发展,其次因为展示空间还是不同一般的空间,还是有一些要求,比如恒温恒湿、采光等等,并且稳定的场域会带来稳定的受众,最重要的是这些场馆可以储存艺术,就是记录与积累。至于要建立场馆一事还是一个较长的问题,但一旦艺术三亚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那么场域问题,也可能会要面临解决。但此次展览的空间,是希望在结束之后,依旧做一些作品的展示。

【相关阅读】

【ART SANYA】徐钢:先“碰撞”再“相识”

【视频】2013艺术三亚策展人黄笃:让艺术与城市不期而遇

【编辑:李保兴】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