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1900-1986)上海港
1960年 布面油画 63×39cm
签名:良
来源:佳士得香港,2003年秋拍,lot117
展览:1982年5月“关良画展”,上海美术馆
出版:《华人现代与当代艺术拍卖大典》,典藏艺术,台北,2004年,P194
上海港:关良艺术高峰时期的纪实经典
2013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将继续延续春拍以来的早期老油画板块,开设“踏浪彼岸——中国二十世纪重要艺术家专场”。此专场通过挖掘、整理、研究,让奠定中国美术史的先驱前辈,不再沧海遗珠、美玉蒙尘。并以清晰的脉络,为藏家呈现出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艺术的灿烂风华。并尤其征集到关良艺术高峰时期的纪实经典作品《上海港》。
关良二十年代留学日本时,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和现代绘画,他的教师是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当时西方现代绘画尚属初创,而学习写实的关良,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吸收现代绘画的滋养。解放以后至1966年,此近二十余年间,可称关良先生油画创作的黄金阶段。新社会蓬勃发展的景象,安定的生活环境,是关良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这时关良先生正当盛年,因缘际会,出品繁复,这一时期他的油画创作,不管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在形式表现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作品多以风景写生为主,色调明快,意境清新,呈现出与其后期彩墨人物画截然不同的风格样貌。
关良的风景画有着与林风眠、刘海粟等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风格所不一样的情绪与构成。关良的风景,更多的是延续印象主义绘画,其画面注重形式变形,主观色彩偏重,多有些野兽派风格的倾向。所以在如今流传的关良作品中,少见具有写实风格的作品。同时,作为留学日本归来的关良,为了避免在抗日过程中的波及,在日常创作中,关良也较少会直面当下的政治议题或者与之相关的事件。所以在如今流传下来的关良作品中,无论是水墨的戏曲人物,还是油画的风景静物,其关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十分稀少,更显珍贵。
此幅油画作品《上海港》就是关良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作品以上海外滩为呈现对象,天空碧蓝,些许白云,清风徐徐,红旗招展,轮船刚到港,工人们在吊车、起重机的配合下忙碌地装卸货物。作品用色以蓝黄两色为主,十分明丽,很有后印象派的风格。在作品构图和细节上,关良并没有太多刻画,而是以一贯的删繁就简,寥寥几笔传达出对象大的关系,构图完美,轮船、机械、货车、以及人,在关良不多的线条下,极情至景,捕捉住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一瞬间。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的人,虽星散于画面各处,落笔不繁却个个颇具神采,画面右下方的人群异常生动,机具神似美、动感美。《上海港》印证关良所强调的“用十笔画的为用五笔画”,“使形更简练、更醒目、更舒展,把繁琐的东西概括掉”,将传统的写意精神灌注到风景中的创作观,体现出一种宁“生”勿熟、大巧若拙的境界和清新、自如的风度,使得整幅画面和谐清新,又不失旨趣。
老上海外滩全景
“关良先生固有的西画根底,同时更深入国画的堂奥,从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显然富有一种极大的创作感。他既不愿意以纯粹的西画以绚其长,更不愿以陈旧的国画作风去倒钻牛角,他认识绘画内在精神的可贵,同时更深切的认识动的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之必须发扬。他以西画作躯壳,国画作灵魂,以西画单纯明快、坚实浓郁的技巧来表达国画恬静、洒脱、淡雅、超逸的神韵,企图创作一种时代的、前进的、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新绘画,但他绝不是“折衷主义”者,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创造。”( 郭沫若《关良艺术论》)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我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港一开放,外轮接踵而来,到19世纪50年代,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外轮约在千艘左右。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更加快了上海港口建设的步伐。上海港的装卸吞吐量更是突破了亿吨大关。
作此画的1960年,正是关良退居上海之时,是他人生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上海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都会,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始终处在积极建设之中。上海港作为我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在19世纪50年代,每年进出港口的外轮约在千艘左右。关良先生创作《上海港》,是画家难得的社会纪实作品。
第一次上海画展合影
《上海港》于1982年5月12日的上海美术馆进行了展出,观众达16193人次,紧接着21日上海美协专门召集了关良画展座谈。这幅作品具有鲜明的东方神韵,意境深远,清新浓郁。同时,这件作品还体现了充足的时代精神,见证了上个世纪六十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上海这一特殊城市所体现出来的港口贸易繁荣景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上海港》,是关良一生创作里,具有艺术和社会双重经典意义的精品佳作。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