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2013秋拍
0条评论 2013-11-27 10:49:1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锤菩萨,H21.5cm

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锤菩萨,H21.5cm

2013年匡时秋季拍卖会“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专场”,五十余件佛造像,三幅唐卡,集中体现明清佛教造像艺术水准。信仰,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从未知到熟知,从不解到了然,从平凡到超然;信仰,莫可名状却无处不在,让我们淡然乐享的去生活,让我们钟情已奔赴的事业,让我们回报万千造化赋予自己的福报。世间万事万物一切皆因福报而来,亦因福报而广。匡时秋拍再次延续春拍“福报”这样一个温暖的主题,精心整合佛造像、唐卡、供器及等佛教艺术品,并归纳为不同的文化亮点,再次诠释与传达得偿福报之文化理念。

明宣德,铜鎏金绿度母像,H25cm

明宣德,铜鎏金绿度母像,H25cm

永宣盛世,盖兼汉唐而有之。此时的宫廷佛教造像融汇汉藏造像精华,工艺精湛、艺术水准极高,更是达到佛像制作史上的高峰。明永乐“铜鎏金金刚萨埵菩萨”,为明代永乐时期宫廷造像的典范之作,此像造型有别于传统的永宣造像的端庄神态,面相饱满,有三目,皆呈睁视,神态威严而生动,据资料仅见于北京故宫及台北鸿禧美术馆庋藏有同类作品。此期间的作品工艺精细,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皆体现了永乐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

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秋拍

清康熙,铜鎏金绿度母像,H38.5cm

“康乾盛世”所处的17-18世纪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的最后一个高峰,此时的宫廷造像,代表了清代内地金铜造像的最高水平。清康熙(17世纪)“铜鎏金绿度母”,造型优美,形象庄严。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其双眼内镶嵌有两颗黑色的琉璃作为眼珠,两颗琉璃还可以自由转动,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觉。在目前所见的汉藏佛像中,只有木雕或泥塑造像可见用琉璃作眼珠的做法,未见金铜造像也采用这样的做法。此像以琉璃镶嵌眼珠十分罕见,是目前所见金铜造像中的唯一实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

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秋拍

清中期,铜鎏金叶衣佛母,H33.5cm

清中期(18世纪)铜鎏金叶衣佛母,整体造型规范,做工精细,胎体厚重,体现了清代北京地区藏传造像鲜明特点。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叶衣佛母的造像并不多见,目前仅见北京首都博物馆、雍和宫出版的佛像图录上各有一尊叶衣佛母像,而近些年国内外的佛像拍卖会上一直鲜见叶衣佛母像现身。此尊叶衣佛母像出自天津文物公司旧藏,不仅流传有序,题材稀少,而且体量高大,保存基本完好,十分珍贵。

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秋拍

清中期,铜鎏金大红司命主,H17cm

清中期(18世纪)铜鎏金大红司命主是一尊出自清代蒙古地区的精美造像,其造型舒展,形象威猛,做工讲究,尤其是其躯体的站姿、帔帛的飘卷和咆哮的面部皆以夸张的手法予以表现,极富动感,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能力和雕塑艺术水平。从整体风格上看,整体造型趋于灵动,突破了北京造像普遍存在的僵板之气;局部有精美的花纹錾刻;讲究全身镀金,而不是北京造像常见“见肉泥金”。这些艺术特征都展现了清代蒙古地区金铜造像的鲜明特点, 对研究历史上蒙古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工艺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秋拍

清雍正,铜鎏金摩利支天像,H27cm

福报•万千造化——金铜佛像精品亮相匡时秋拍

清,释迦摩尼唐卡,77.5x53cm

此外,如明宣德铜鎏金绿度母、清雍正铜鎏金尊胜佛母、清中期(18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成道像、清中期铜鎏金四臂观音等也都是难得的金铜造像精品。此批重要的金佛造像与佛教题材器物,来自重要华人私人收藏。收藏家多年来,致力于精品佛造像和相关佛教题材艺术珍品的收藏,品质与品位俱佳。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