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邮票“小一片红”,目前市场价为100 万元左右。邮票“ 大一片红”以730.25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中国单枚邮票拍卖新纪录。
在2013 年9 月底的集藏博览会上,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邮票收藏意外地成为最抢眼的角色。
维基收藏网一项针对160 个国家( 地区)15 万名收藏爱好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最流行的75 种收藏爱好中,集邮排名第一,古玩收藏排在次席,名人签名位第三。
如今,邮票作为通信预付证的属性与功用无疑已经被大大削弱,而其作为微型艺术品、收藏品、文物乃至投资品种的功能仍被人们关注,而这种关注有再度被强化的趋势。
提及邮票投资,人们自然会联想到1980 年发行的T46《庚申年》“猴票”。作为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区区8 分钱的面值,如今已经在市场上升值近20 万倍,成为投资传奇的象征、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神话。香港媒体曾经介绍过当地一位邮票商人,当年花192 元人民币买下30 版“猴票”,后来竟换得一个价值数百万元的店铺,在寸土寸金的“东方之珠”,这个“邮票供楼”的新闻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邮票市场几度出现疯潮,邮票价格扶摇直上。在投资渠道相对狭小的彼时,“全民炒邮”并不令人意外。随着1997 年邮票市场出现的暴跌,人们开始纷纷逃离这个曾经过度投机的市场。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邮票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但海外人士却观察到了中国邮票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3 年9 月20 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为集邮而疯狂》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是“邮票的未来所在”。文章指出,香港、新加坡和北京涌现出许多拍卖行,中国有钱的收藏家们趋之若鹜。所有这些正推动这种在西方已注定枯萎的爱好或投资重焕生机。文中引用了英国斯坦利·吉本斯邮票公司人士的观点:如今全球6000 万集邮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且人数还在增加。中国已成为庞大的邮票交易中心。邮票展览在这些地方迅速增多并吸引数十万买家和观众,相比之下,美国的类似活动能吸引到5 位数的看客就已实属幸运。此外,中国的线上交易也在纷纷兴起。
美国一名邮票专家第一次到香港市场主持拍卖中国邮票时,就被当时的场面惊呆了,“你去纽约的拍卖会,或许能有10 到12 个人,”他说,“但在这里,我简直不敢相信,满满一屋子的人,且都是比较年轻的……”
中国珍邮的天价拍卖成交也昭显着市场的信心。2012 年5 月21 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2 春季邮品专场拍卖会上,一枚名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俗称‘大一片红’)的未发行邮票(新票)以730.25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刷新了中国单枚邮票拍卖新纪录。这枚新中国最著名的珍邮,据悉存世仅8 枚。
拥有150 年历史的英国斯坦利·吉本斯邮票公司长期关注全球邮票市场,该公司人士指出,邮票正拥有前所未有的投资氛围。其编制的英国珍贵邮票指数GB30 显示过去5 年增长了68.3%。
由于全球经济的冷暖不定,越来越多的海外对冲基金开始调整策略,投资不太受经济兴衰影响的另类投资项目,如邮票,以求稳定的回报。2008 年的金融海啸令股市和商品价格狂跌,而当时的英国珍贵邮票指数GB30 却呈现38.6% 的升幅,其中一款回报最佳的珍邮飙升93.5%,表现最差的一款也有8.6% 的升幅。
吉本斯邮票公司人士表示,在该公司所拥有的多达300 万种邮票中,仅仅只有0.00005% 的邮票具有升值潜力,这些珍票的供给在未来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奠定了其价格不断上扬的趋势。
恶意炒作及价格的大起大落无疑会极大地伤害到邮票市场,酿就巨大风险。我国几次的邮市疯潮留下的伤口至今仍未愈合,不少盲目投机跟风者损失惨重,许多人选择永远地告别了这个市场。92岁的马克斯·斯特恩是中国邮票的澳大利亚代理商,自上世纪50 年代便开始经营中国邮票的他指出,中国邮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邮票价格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涨涨跌跌,价格被人为地操纵,令许多纯粹的集邮者颇为不满。
由于外来资金的注入,中国的邮票市场在2011 年前后出现了急剧上涨,到2012 年又狂跌了30%。中国邮政今年发行的“蛇年”生肖邮票大版张,面值仅24 元,面世几天就被哄抬到420元的高价,随后价格一路下跌,当初追高的投资者落得“腰斩”的下场。而今年发行其他纪念、特种邮票目前大多数都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在邮市上被抛售。过度投机的市场氛围令人怯步,也会继续困扰着我国邮票市场的健康前行。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