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勇《无语的怀念-系列》b 120x80cm
林加冰《鸡冠花•2012-1•2》 150x140CM
中国藏家投资当代艺术品迎来最好时机
沈其斌的自信,是其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信心。
他告诉记者,从今年的苏富比、佳士得香港秋拍成绩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经过最近几年的理性调整,已经开始显露出复苏迹象。比如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今年10月5日在香港苏富比以1.8亿港元成交,随后在11月23日举行的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曾梵志《协和医院系列之三》三联画又拍出逾1亿港元的高价。虽然这只是个案,但他认为这可以理解为市场对当代艺术的一种信心指数。
他说,相对于以中国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而言,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语言,对传统批判吸收、对现实关注批判,具有新的观念和新的建构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反映,这既是历史必然,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来书写这个时代的新的中国艺术史,而不应该永远重复古人。而且他认为由于近几年的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作品价格门槛已经比较高,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的代表作品价格都进入千万元、亿元俱乐部,未来的增值空间有限,同时赝品太多,作品太多、盘面太大,风险不可控。相对而言,当代艺术由于作者都还健在,保真问题不大,大部分还处于原始价、未来增值空间大,而且当代艺术作品不可能像一些传统书画家一个晚上可以画很多张,客观地说当代艺术家创作一幅优秀油画没一两个月创作不出来,因此盘面不会很大,相对可控。他举例,张大千、齐白石的大部分作品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十几二十几万到目前的价格也就涨100-200倍,而曾梵志、张晓刚的《面具》、《大家庭》系列十年前就在1万元以下,五年前在五十万以下,而现在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短短十年增幅达几千倍甚至上万倍,试问房地产、股市哪有这样的财富神话。因此他形象地比喻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好比是80年代的房地产、90年代的股票市场,进入正当其时。
编辑:江兵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