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
6月2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两地申遗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认知、尊重,对于提高两地知名度、促进两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但是,申遗成功也令人为“新疆天山”和“哈尼梯田”捏一把汗,两大担忧油然而生。一忧“掠夺式”过度开发,一些被政府引进的旅游开发公司往往实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过度商业开发,以致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二忧陷入“门票经济”泥潭,导致本属于国家和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异化为少数人牟利的“后花园”。
然而,韩国泡菜和中国珠算的申遗成功,让审议热再度升温。贵州铜仁市梵净山称要力争用5年时间成功申遗,接着又有专家呼吁尽快启动武汉长江大桥申遗……“申遗”之声此起彼伏,与之相伴随的,是每年巨额的申遗花费。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
事实上,由于申遗要花费巨额费用,欧美等不少国家早已不再热衷于申遗。英国甚至于2008年宣布不再申遗,因为它们发现每年世界遗产景点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及维护成本。
点评:那些仍在前赴后继争取申遗的地方,实在是到了深刻反思的时候了:与其斥巨资或者举债申遗,不如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这些项目的保护上。当然,如果只是把申遗当做一门生意,最终会受到大众的唾弃。
节俭
8月初,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中国演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策“风暴”。
中宣部等五部门在联合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坚决刹住滥办节会演出、滥请高价“明星”、“大腕”的歪风。
中央电视台今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在大幅压缩晚会类节目的同时,央视严格禁止主持人、播音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参加和主持台外组织的晚会、庆典、仪式、活动等。
8月,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对勤俭节约办晚会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文艺晚会的投入,不得过度包装,对组织文艺演出活动耗资巨大、奢华浪费的,要严肃查处。
有消息称,今年广电总局对各大卫视包括央视在内的跨年、春晚、元旦这三台晚会进行严格把控,同一时间不能出现超过三台晚会,这三张入场券将按照审批的先后顺序发放,此外各家卫视只能在这三台晚会中选择一台来办,形成只能“三选一”的局面。
点评:每逢节庆活动办台晚会热闹一下,一度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思维定势。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晚会数不胜数,明星价格越来越高,制作规模越来越豪华,这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被浪费或者流失。文化节俭令的出台或许会让市场和从业者遭遇阵痛,但是长期坚持,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新秩序。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