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追忆评话名家
0条评论 2013-12-13 09:41:59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李晋

图1

图1

图2

图2

信札即指书信、信函。“札”的本义是古时用于写字的小木简,因为早在春秋时期,国人已开始在竹简上写信用于交流。在信息化产业尚未发达之前,信札不仅是人和人之间比较重要的联系工具,同时也能客观体现出写信者的性格和才情。当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一些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名人信札受到收藏者的热捧。

图中所示这两件信札一为手书明信片(图1),另一为带封的两页信函(图2),其书写者为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筱堂(1918年至2000年)。王筱堂出身于扬州评话世家,他9岁即随父亲王少堂学艺,15岁正式登台演出。他的表演谈吐清晰、形神兼备,能准确塑造各类人物形象,继而将观众引入其境。他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及《后水浒》,是老一辈曲艺名家中的杰出代表。

两件信札都是王筱堂从镇江寓所发出的,上款人皆为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的罗扬。王筱堂虽是扬州人,但他大半生的时光却是在镇江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不仅担任了镇江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还负责筹备了镇江市戏曲评弹委员会。1960年起,他又先后担任了镇江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等职务。晚年,他还在镇江文联副主席欣士敬的协助下,整理出版了20多万字的《后水浒》,使这部当今评话界已无第二人会说的长篇书目得以留存。

王筱堂先生手书的第一件明信片,由镇江邮电局发行,正面为北固山铁塔彩照,反面除王筱堂文字外,右上角还贴有面值4分的《江苏民居》普通邮票一枚。从落款看,信件写于1988年12月30日。细看内容,王筱堂首先以“罗扬兄”的亲切称呼表达新年问候,并请转言向曲艺家协会其他同仁问好。最后一段王先生告知罗扬,市政府给他分配了住房,通讯今后请寄新居地点。从信件地址来看,当时的曲艺家协会在“北京东三环团结湖”,而王筱堂新居地址在“镇江解放桥运河路”。这件明信片一方面反映了曲艺工作者与中国曲艺家协会之间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地方政府对曲艺名家生活上的关心。

带封信函是王筱堂在1990年4月11日所写,信封背面贴的是面值8分的《江苏民居》普通邮票。信纸均采用的是镇江文联专用笺纸。从文字可知,信是王筱堂和罗扬“去冬从扬州揖别”后所写,他在得知罗扬要去中国文联工作后,希望老友在繁重的工作下“劳逸结合,珍重贵体,万不能过分劳累”。字里行间凝结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之间的诚挚情感。在第二段文字中,王筱堂谈到收到李真寄来的《艺海苦航录》稿件4册,计有十多万字,有55章,王先生在阅读之余,想将此稿件发表,故在信中征询罗扬意见。

王筱堂所提的《艺海苦航录》是一本回顾王家四代人(王玉堂、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艺海生涯的书籍,其中较多的篇章涉及到扬州评话艺术大师王少堂的艺术人生。此书由王筱堂口述,曲艺作家李真帮助整理,几经修改后成书最终定为35章,18万字。1992年,在江苏省政协和镇江市作协的重视和支持下,该书得以编辑印行,成为研究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重要资料。

按两件信札书写的时间推算,分别为王筱堂71岁时和73岁时所写。两者皆用钢笔写就,年迈的缘故致使笔划中略带颤抖,但字体仍清晰可认,足见王筱堂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