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名人书信的火爆有目共睹。特别是在秋拍中,鲁迅致陶亢德的信函、李大钊致夫人吴若男的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的书札等均以不菲的价格成交,掀起了一个信札拍卖的小高潮。然而,在市场火爆的同时,大量高仿赝品的出现,也让许多藏家防不胜防,特别是其仿造之精良,让许多专家都差点打眼。
其实,任何一通仿造的信札,其必然会有一个母本,反映在市场上也就是存在着“多胞胎”现象。就拿去年在北京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通徐志摩的信札来说,细心的收藏者就发现在两年前拍卖市场上出现的致陶孟和、沈性仁夫妇的信札中就有同样的内容,而在其他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类似内容。一些网友戏称,这大概是徐志摩群发的“邮件”吧。
信札,又称手札、书札等,有的还包括其外面的信封。名人信札从古到今在市场上都价格不菲,因此假货颇多。最让人熟知的一个造假事件,就是2002年底,在香港某拍卖公司举办的一次拍卖活动中,一批近代知名人物的书札登场,其中,鲁迅致王炜春的信札以6000元港元拍出。这封鲁迅书信就是造假者临摹的赝品,原件藏在鲁迅博物馆。
如何来辨别信札的真假,其中的学问是非常大的。就拿此次的徐志摩信札来说,由于上面有一方他的印章,而引起了沪上著名学者陈子善的怀疑,像这么一封便条式的信件居然还盖章,这完全不符合有关常识。作为信札来说,一般不钤印章,较少有名人题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这些无疑是一个辨别上的常识,也是许多造假者往往会“画蛇添足”的地方。
应该说,信札的来源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收藏大家的藏品,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是文化机构处理的文牍,或出自文化名人晚辈之手,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造假者往往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往往会伪造一些“附件”,或者说一点故事,让赝品看上去更像是真的,这也是造假的一个新趋势。另外,要小心代笔。有些信札并非是本人所写,而由他人代笔,后由本人签名或者盖章。
现在,随着国内名人信札的价格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关注海外名人信札。比如去年的拍卖会上,像拿破仑等名家信札纷纷露面,并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价格成交。难道海外名人信札就没有赝品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司法部曾经破获过一桩数额巨大的名人签名造假案,来自加州的盖伊·瓦尔曼夫妇因涉嫌在网上出售伪造的名人签名而被捕。早在1928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收到了据说是林肯总统青年时写的6封信,其中2封是写给情人安·卢特里奇的,另外4封是写给友人的,其中提到卢特里奇。《大西洋月刊》雇佣了私家侦探调查,最后查明这些信件是模仿林肯的笔迹伪造的。由于国人对于海外笔迹的辨识更难,因此更需要引起警惕。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