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一个人的文献 每个人的当下
0条评论 2014-01-23 11:28:55 来源:艺术财经 作者:小孟

朱伟

朱伟

酝酿五年的展览

如果要评选2013年中国艺术界的十佳展览现场,11月3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的“朱伟个展”绝对可以位列其中。整个展览空间的墙壁被刷成了黑色,朱伟的23件作品按照创作年代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展厅的几面墙上,作品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20年来有关他的中外媒体文献,并配有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介绍。而头顶的灯光则穿过幽暗的空间,打在每幅作品的玻璃框上,形成奇妙的反光,同时在地面上折射出镜面的形状,使得整个现场似真似幻。沿着展墙一一浏览作品,观众也仿佛进入了一段奇幻的艺术之旅。

作为今日美术馆的邀请展,早在2009年这个展览就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只是朱伟手头一直没有作品,所以在经历美术馆三任馆长之后,展览才最终成行。展览和布展方案也是今年年初才定下来的,考虑到新作品很少,朱伟和策展人朱朱最终将展览的基调定为了文献的性质。

进入展厅,左首一面5米高的墙上布满了众多批评家中英文对照的文章节选,每个字都是一个个贴上去的。朱伟介绍,这是布展过程中最费劲的部分,光刻这些字就花了3万,贴完用了两个通宵。之所以花这么大力气,这是出于朱伟对批评家的尊重,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不管好坏,艺术家多少得了些名利,而批评家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他将这部分文字放在了展厅最显要的位置。

一个没生意的展览

展出的23件作品来自于朱伟20余年来十几个系列的创作,一半来自海外私人收藏,另一半来自海外博物馆和机构的收藏,全部都是借展的作品。朱伟也因此开玩笑地说,“这个展览真是花钱赚吆喝,一点生意都没有。”但事实上,朱伟作品的市场一直紧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步伐,早在2007年,他的《无题一号》就在香港苏富比以114万港元成交;而今年保利香港秋拍,他2012年的作品《水墨研究课徒系列》更是以747.5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个人作品拍卖的新高。

在海外收藏部分,朱伟作品的藏家包括乌力·希克和伯格,后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收藏家。除此之外,还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白金赞助人杰克和苏珊等等。朱伟尽可能地向他们发出借展邀请,虽然很大一部分作品没能借回来,但能够借到的作品也包括了多张他的代表作,所以结果还比较令他欣慰。

展览嘉宾由美术馆负责邀请,即便如此,现场还是来了很多国外的藏家和观众,完全超出了朱伟的预想。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位朱伟作品的海外藏家无法亲临现场,委托他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前来,后者在与朱伟交流的过程中,表示代那位藏家来看看朱伟是不是还活着。朱伟一愣,心想怎么就因为买我两张画就盼着我死?原来翻译出了差错,人家的意思是看看朱伟是不是活得很好,还是不是原来那种创作状态。

虽然是一场误会,但朱伟却再一次感受国外藏家对艺术家的尊重,尤其是近几年来,朱伟结束了与纽约、香港、新加坡万玉堂画廊的合作关系,更多地接触到国内藏家之后,每每感觉自己的身份急转直下,仿佛成了被施舍的人。而在国外,艺术家就像是精神和文化的导师,备受藏家尊重,两相比较之下,这成了朱伟很难适应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一部个人文献史

除了23张作品之外,同时展出的50多份有关朱伟作品和创作的文献出版资料也构成了展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来文献有136张,因为展场空间的限制,最后只展出了50多张。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媒体,包括《时代周刊》曾报导过朱伟4次,CNN也曾在1997年由著名导演卡玛·辛顿制作过一部有关朱伟的17小时的纪录片,而2000年的时候,朱伟更是被香港媒体评选为香港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位……这些文献几乎见证了朱伟的整个创作生涯,其系统和全面几乎鲜有中国艺术家能与之相比。

这些文献能够收集得如此之全,朱伟非常感谢与他合作了十几年的万玉堂画廊。朱伟说,自1993年年底开始与万玉堂合作之后,所有个展、联展、新闻报道的原版资料画廊都在帮他收集,每次都大包小包的给他寄过来。朱伟开始对此也不太理解,1993年他还遗失过7张香港媒体报导他个展的资料,后来他才逐渐认识到这些文献的价值,因为它们见证了一个艺术家成长、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作品更有说服力。即便后来他不再与画廊合作,仍然有意识地收藏这些文献,这样的经历,也让他明显感受到国内外画廊在专业性的差距。而且,这些文献中的一半媒体现在已经停刊,这更凸显出它们的珍贵。

每个人的当下

生活中,朱伟是个不太修边幅的人,展览开幕现场他只是随随便便穿了一身平常的衣服,手中拿的也是一部早已经停产的诺基亚手机,但是对于工作,朱伟可谓细心备至。一个重要的细节,在他的工作室中,几乎所有的家具都装有轮子,甚至花盆下面也垫有带轮子的托板,目的只是为了在创作大作品时能够随手移动、腾出空间。不注重外表、专注工作,这似乎说明朱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但是反观他的作品,朱伟却无时不在表现当下的生活。

在朱伟眼中,当代水墨尤其是工笔画跟行画只有一步之遥,因为传统工笔画一直强调唯美和装饰性的特征,这恰恰与当代艺术背道而驰。在无法改变技法、材料的情况下——因为改变这些便不是水墨画了——工笔画只有关注当下的生活才能找到突破口,从而摆脱接近商品画的遭遇,同时也与古人的创作拉开距离,成为真正具有当代精神内涵的当代艺术品。

而纵观朱伟的作品,政治性成了其中一条主要的线索。在他看来,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过数次运动,不论是文化大革命还是改革开放,均对每个人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无形中渗透到当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表现当下,这是首当其冲的主题。也因为如此,朱伟的作品经常被划归为政治波普。提起这个概念,朱伟说,波普在西方只是商业和流行艺术,比如安迪·沃霍尔的罐头,表现的只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流行商业文化符号。而波普艺术传到苏联和中国之后,才成为政治波普,相对西方的流行商业符号,政治符号反而更为深入人心。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每个中国人最普遍的当下。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