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观看立体照片的中国人》,约1860年,是世纪摄影史上著名的作品。估价1万元,成交价6900元。(影易时代收藏)
沃特加索夫拍摄的北京景观(155张),1920- 1930年。估价10万元,成交价4.6万元。由于中苏交恶的历史原因,造成中国对影响极大的前苏联摄影研究不足,是中国摄影史的空白。(H映像收藏)
王劲松《标准家庭》,1996年。当代艺术家王劲松为几百位学生的家庭拍摄了标准照,评价了中国社会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该作品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艺术穿透力。
纪实性影像艺术品
由于摄影的纪实特性以及摄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环境,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摄影艺术品仍是中国摄影艺术的主流。目前在中国出现“摄影收藏收藏历史”的误区,将摄影的“艺术品的收藏”与“档案的存档”混为一谈,认为将有历史价值的影像,用收藏级工艺制作在收藏媒材上,就是摄影收藏。其实收藏的精品应为“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影像艺术品”,而不是存档“纪实性的摄影”或“纪实摄影”。
这里不妨用毛泽东主席照片的收藏来说明个中区别。拍摄毛主席的摄影师很多,毛主席的照片也很多,都有历史价值,都值得存档。但作为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侯波拍摄的毛主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为“从图像学的角度说来,侯波照片中的严谨、重大,富有强烈的形式感,奠定和构成了新中国领袖肖像所特有的视觉形式和传统,极具中国摄影美术的传统和意义”(刘树勇语)。
此外,参考国际上的“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收藏,都不是收藏影像的内容,而是其在摄影艺术上的地位:收藏亨利·布勒松(HenriCatier-Bresson)因为“决定性瞬间”;收藏罗伯特·法兰克(RobertFrank)因为“反决定性瞬间”;收藏安塞·亚当斯(AnselAdams)因为“区域曝光”;收藏尤斯福·卡什(YousufKarsh)因为“人物肖像”;收藏阿杰·科特茨(AndreKertesz)因为“画面完美组构”;收藏戴安·阿巴斯(DianeArbus)因为“新纪实摄影”;收藏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因为“摄影师与被摄者的距离”;收藏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Salgado)因为“诗意的美”;收藏安妮·莱博维茨(AnnieLeibovitz)因为“她改变了时尚摄影”。
构建中国摄影文化的收藏脉络
中国的摄影收藏是上世纪90年代由外国藏家的收藏而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摄影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喜好的影响。如果我们承认摄影犹如其他的艺术一样,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和收藏门类,那就应该建立起中国摄影收藏的价值判断,也就是由中国的学者和藏家认同的、优秀影像艺术品所构建起来的中国摄影文化发展脉络和收藏市场。
目前已出现有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民间摄影博物馆等5个不同的摄影收藏体系。官方和民间都出现了摄影博物馆建设热,已有近十家摄影博物馆的筹建进入了实施阶段,如成都中国摄影博物馆的建设和展览大纲已经启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筹办的中国摄影展览馆已于2013年底在北京开展。2013年10月,中国美术馆宣布启动“20世纪摄影名家收藏项目”,第一位收藏对象就是享誉海峡两岸的郎静山;广东省美术馆自2003年开始收藏摄影作品,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了;河南省博物馆连续多年举办本土摄影家作品收藏展。
摄影藏品成为金融资产
在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大环境下,市面上已经出现有亿元级别的影像收藏基金,而百万元数量级的影像收藏基金则不在少数。此外,还出现有影像艺术品的信托理财、艺术品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处于价格洼地的影像藏品,特别是作为紧缺资源的19世纪名家名作,民国影像史料,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早期的原版老照片、底片等不仅受到了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也为艺术品投资机构所青睐。
摄影收藏作为中国收藏领域最年轻的类别,种类不断地增加,规则不断地完善,指标艺术家和艺术品以及价格参照体系也逐渐显现。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