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保护日本文化之根
0条评论 2014-02-12 17:05:18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赖晨

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展上展出的墓顶少女埴轮

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展上展出的墓顶少女埴轮

马形埴轮

马形埴轮

日本古墓中出土的精美人物壁画

日本古墓中出土的精美人物壁画

从1942年6月中途海战后,美军把太平洋当成成吉思汗的欧亚草原,运用越过堡垒的万里长驱、越岛进攻的战法,暂不进攻日军某些防守坚固的岛屿,而是凭借强大的战舰越岛而过,在新几内亚北部采取蛙跳跃进式速攻战术,长驱直入,直逼日本本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都成为目标。

1944年,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沦陷区时,为保护各沦陷区文化遗产免于战火,国民政府成立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配合盟军对地面文物实施保护。1945年春,中国营造学社社长、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被征召到重庆,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一职,负责编制沦陷区文物目录,包括寺庙、古塔、考古遗址、博物馆等重要人类文化遗产。与梁思成同时来到重庆的,还有其学生、助手罗哲文。

这时梁思成十分着急。他生怕美国的原子弹轰炸日本文化古城奈良、京都。他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良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京都古城重要意义,古建筑一炸就没有了,不可再生,千万不能炸,他还和助手罗哲文递交一份关于奈良城中古建筑的图纸。

梁思成与古都奈良之缘久远。孩提时代,父亲梁启超就曾带他去奈良的法隆寺游览,并买来一只乌龟让他放生。那时正值大殿重修,父亲便花了1元钱的香资将梁思成的名字刻在大殿的一片瓦上,以求佛祖保佑。没想到30多年后,这座古刹竟因为刻在瓦片上的这个名字而躲过灭顶之灾。

梁思成这个举动,对于一般人而言难以想象。日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有着痛切体验。他完全可以为日本国土遭到轰炸而感到兴奋。但他没有选择仇恨,而以理性战胜了仇恨。梁思成认为: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在飞机轰鸣、弹片呼啸、烟火升腾的大混乱与阵阵哀鸣声中,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认定,像东京、大阪这样世界瞩目的城市皆成废墟,古老的京都、奈良也必然面临灭顶之灾。对此,日本人做了最坏打算,除模仿中国拆迁古物方式,把两座古城大量珍贵文物迁移到深山秘藏,还对极具价值的历史遗迹拆除搬迁,待战后再按原状恢复。由于建筑古迹极多,工程浩大,加上人心惶惶,拆迁工程进展缓慢。

然而让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盟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唯独京都、奈良这两座古城,奇迹般地未遭到真正意义上的空袭。等日本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著名的京都御所木构长廊全部拆迁后,战争即宣告结束,遍布两城内的宫殿、古寺、古塔等古建筑全部得以幸免。

多少年过去了,因为知情的梁思成很少提及往事,没有人把京都、奈良的保全与一位中国建筑学史家联系在一起。梁思成的助手罗哲文也渐渐淡忘了此事。

1986年,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应邀到奈良参加“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文物古迹”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他和奈良考古研究所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相遇,对方得知他是梁思成的学生,1944年和梁思成在一起工作,便热情地向他讲述二战中的一些逸闻趣事。菅谷文则说,二战期间美军在日本本土轰炸,古建筑文物最多的奈良、京都幸免于难,此事可能和梁思成有关。据1984年到日本访问的北大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透露,梁思成于1947年到北大讲课,在讲到文物古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时,曾举过抗战时期为保护日本的古都,他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留住日本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之根的案例。菅谷文则这次想从罗哲文口中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罗哲文一听,大为惊讶,便回忆起当年和梁思成在重庆绘制日本文物地图的事情。孤证难立,有了罗哲文的回忆,综合宿白教授等学者所言,可知当年梁思成保护日本文化之根确有此事。真相终于在湮没42年后大白于天下,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人品、学识表示敬佩,日本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恩人”。此时,梁思成已经去世14年了。

战后,在大轰炸中幸免的奈良,因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梁思成铜像在日本奈良矗立。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