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博物馆镇馆之宝对比•清代瓷器
0条评论 2014-03-07 10:07:01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李罡

细节

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细节

对比分析

一、历史

这两件器物都是“清三代”的典型作品,同为官窑御用,造型与彩釉都为当时鼎盛一时的样式。对比而言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比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在历史年代上要早一点。

二、流传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旧藏,后归于故宫博物院。此件器物自烧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受清代历代帝王的喜爱。外底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在流传上就没有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那么幸运了。作为官窑瓷器,一直为宫廷所用。清末民初,清朝被民国政府推翻,天下大乱。此件器物也流入民间。后被玻西瓦尔•大维德漂洋过海带回英国,成为大维德基金会重要的瓷器收藏之一。从此与中国相隔万水千山…

三、器型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造型来源疑似西夏瓷器扁壶造型。

直口瓶是清代的一种流行造型,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在原有直口瓶器型上又做出了创新,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四、纹饰

在纹饰方面,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的纹饰堪称一绝,整体看来,一幅鸟语花香的美丽春色。白头翁、粉花、蝴蝶、翠菊这些画面元素被粉彩独有的秀丽雅致,粉润柔和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瓷器正反两面画片,放眼望去美不胜收!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在纹饰上显得就有点单一了,该器物着重体现的是“郎窑红”的独特艳丽的红色。“凝如血,艳如丹”是对“郎窑红”那一抹赤色最贴切的形容了。另一方面康熙时期的瓷器也很少能见到像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那种鸟语花香的图案,这与当时康熙所处的时代政治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

五、彩料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少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

总体而言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和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这两件器物同为清朝鼎盛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精品,但比较而言清雍正粉彩鸟纹抱月瓶在无论纹饰和造型美观程度上还是对后世瓷器的影响上都胜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一筹。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器。

 

编辑:李罡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