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淳《洛阳春色图》
宋代佚名扇面画《牡丹图》
据典籍记载,人工栽培洛阳牡丹的历史始于隋,鼎盛于唐,至宋时甲于天下。南宋时,四川彭州的牡丹栽培兴起。南宋诗人陆游在《天彭牡丹谱》中所列的60多个品种,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并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又说,“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植牡丹,有京、洛之遗风。”洛阳在北宋时为“西京”,称彭州为“小西京”,足见洛阳牡丹对其影响。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品种是从洛阳引进的。清代,曹州(今山东菏泽)牡丹取代亳州牡丹,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和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说洛阳是牡丹的原生地、发祥地和传播地,一点也不为过。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洛阳人爱牡丹,牡丹也被确定为洛阳的市花。春日观赏牡丹,是洛阳人的一种习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牡丹次第绽放,洛阳万人空巷,争相赏花,出现了“旦幕走营营,尽日绕丛行”、“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大场面。能去洛阳看牡丹,不啻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假如您无法远赴洛阳,那么就请我这个洛阳人,带您品鉴两幅古代画家所绘的洛阳牡丹图吧。
《洛阳春色图》(图1),明代画家陈淳作品,卷轴,纸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11.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陈淳(1483—154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中年后笔法放纵,自居一格。他曾师从文徵明,文徵明对他评价甚高:“吾于道复仅举业师耳,其书画自有门径。”他的画面处理,常有一花半叶,尽显疏斜历乱之致,造型精研,剪裁选取巧妙有生气。与徐渭同为明代文人写意花鸟画的代表,在绘画史上,与徐渭齐名,并称“白阳、青藤”(徐渭号青藤居士)。
陈淳画的是牡丹,却以《洛阳春色图》为题名,足见牡丹与洛阳的密切关联。画中的牡丹,品种应是“洛阳红”,是唯一以洛阳地名命名的牡丹品种,因其花红、叶绿、株大、味香,被尊为牡丹中的“王中王”。画家在图中以没骨法写意,绘数株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大方。湖石则枯笔勾皴,淡墨晕染,色墨并用。图中牡丹攒三聚五,错落有致,得典雅飘逸之风姿。整幅画风显得疏爽秀逸,艳丽清新,可视作陈淳写意画的典型代表作品。
扇面画《牡丹图》(图2),宋代佚名画,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无款识,钤鉴藏印“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黔宁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沐英,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洪武十四年(1381),沐英率兵平定云南后,就留滇镇守。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可见,此画原为明代沐氏私藏,后被清廷获得,归藏故宫。
怎么确定《牡丹图》中所绘的就是洛阳牡丹呢?因为图中所画乃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被誉为“花后”的魏紫,就源自五代时期的洛阳魏仁溥家。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记载:“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人有数其叶(花瓣)者,云至七百叶。”周师厚在《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中也说,魏花出“魏仁溥园中”,“面大如盘,中堆集碎叶,突起圆整,如覆钟状,开头可八九寸许。其花端丽精彩,莹洁异于众花心。洛人谓‘姚黄’为王,‘魏花’为后,诚为善评也”。魏紫初开时为紫红色,盛开时浅紫色,花开皇冠型,花朵硕大,且花期长、花量大。
花卉是宋代花鸟画最常见的主题,画家构图多取“折枝花”形式,即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且多采用无衬景的表现方式,较之整体描绘更为细腻动人。此图仅绘魏紫一株,又选择花朵部分为浓笔重彩之对象。图中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数片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淡点花蕊,花叶则以花青汁绿染。整幅图精工富丽,美不胜收。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