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罍归湘”之后:皿方罍“回归之路”观察
0条评论 2014-04-18 17:56:0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潘慧敏

\

导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明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谈到文物回流,这一“回”字,直接呈现了中国诸多文物现散落世界各地,不能回家。而就在2014年3月19日从纽约传来皿方罍洽购成功的消息,让国内的收藏界热闹起来。这场纽约亚洲艺术周的焦点之拍亦因洽购而提前终结。那么“完罍归湘”之后,会有哪些后续安排,留给大家的思考又有哪些?

“完罍归湘”之后续

“虽然洽购谈完了,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透露,目前正在办理文物回归的后续工作,商议付款、保险、运输、入关等细节,如不出意外,皿方罍将在几个月之后正式回到中国。至于更细节的部分,“第一先从资金说起,首先是资金说起,把资金准备好,外汇出境的问题。要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因为中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现在还在打报告,政府正在积极协调。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协调中,资金准备好,这么大一笔外汇出去,然后付完全款。第二付款之后回归,要报海关,省博物馆报国家文物局,一系列的工作,还要报海关,还有免关税的问题。要免除关税,因为是公益收藏,所以应该免除关税。因为很多行政手续,牵扯到很多部门,也要开协调会。第三是运输,到时候还跟佳士得沟通,他们说两个月之内要我们提货,又要保险、运输、买保险,还是找空运,为了安全买保险,怎样回到中国。主要是这三个问题回归后续的工作。”谭国斌说道。

历年来,湖南境内发现的商代铜器已达300余件,其中就有著名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在史书阙载的商周时期,湖南本地在与中原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湖南省博物馆前任馆长熊传薪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湖南出土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宁乡黄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澧水、资江和湘江中下游地区出土较多。博物馆里收藏珍品中有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铙、醴陵的象尊,湘潭的豕尊等商代青铜器,而皿方罍是1922年在桃园县出土的重器。

至于对皿方罍的学术研究方面,熊传薪谈到,“皿方罍的出处其实还是有很多疑点值得去解密。从地理环境来说,湖南的土地呈碱性,而北方的土质呈酸性,湖南出土的青铜器色泽偏青黑色,不大会生锈,因为它表面已经腐蚀完了。纹饰都以兽型为主,猪、羊、老虎。而铸造的工匠应该是从中原地区为主,湖南本地的技术应该达不到精湛的水平。现在有几件我所知道流失的器物,其中两件虎食人卣,一件在日本,一件在法国。还有一件象尊是在美国都是湖南的出土,但是这些器物到底什么时候出去的搞不清楚了。如今这些文物想要搞回来都有难度,因为都是国外的博物馆里,不在私人手上,要是在私人手上就好办,如果将来以后有其他发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由于皿方罍流失国外时间长久,并且一直的私人收藏家的手上,他们对青铜器的保护不会像在博物馆那样专业。我这次在美国再次看到皿方罍的器身不免有点担忧,因为我发现器身有一些部位因为没有保护好而受到一些腐蚀和锈迹的出现。我所谓的保护不单指安全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是对器物本身的护理方法。青铜器毕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就算它的铸造工艺再精美,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湖南省博物馆前任馆长熊传薪还表示。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谈及皿方罍回归后续工作,“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技术方向,二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皿方罍的年代、造型、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其足、同伴、年份和年代,从罍这一器物再拓展到其他青铜器,这方面是很大的工程。既然皿方罍称为‘罍之王’,我们也变成罍的学术研究的重心机构之一,这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湖南省博物馆一直高度关注这件青铜器本身的文化价值,“我们有专门的学术研究,一方面从器物本身的科技保护方面进行研究;第二从其传播和展示方面入手,它意味着什么?在博物馆意味着什么?现在开始讨论,我们是否做一个专门的展示,是否有专门的展厅,这个专门的展厅是怎么样,大家已经充分发挥想象,这都是即将考虑的。第二个大的方面,我觉得皿方罍的流转、经过,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陈建明表示。

博物馆文物回流的“困惑”

文物回流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在致力解决的难题,100多年来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灾难史早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抢救海外流失文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是,仍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隐身海外,难以追回。皿方罍器身好不容易被发现,不能错过回归机会。不管皿方罍身处何方都无法改变它是中国文物的出身,但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艺术乃至政治制度发展史,回归故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皿方罍洽购成功后两个月要付清全款,两个月以内,所以5月10号,5月中旬之前付清全款。”谭国斌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

作为博物馆,不管从收藏或是研究的角度,都是希望能将最好的艺术品收罗齐全。而在中国拒不完全统计,有数千万件之多,分别散落在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但在此也需要区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与海外藏中国文物的差异。

皿方罍号称商周铜罍之王,熊传薪作为湖南省博物馆前任馆长,在任期间就经历了盖身分离,器身辗转流离、屡被拍卖的悲喜剧。他还谈到,“国家对文物收购方面还是重视不够,所以有一些地方收购,在国内有一定经费购买回流文物,还是很少的。主要是发展博物馆的建设,看器物是否符合博物馆的收藏标准,在公开参加拍卖会上收的基本没有,而且必须以收藏家或者是企业买回来以后捐给博物馆。我个人认为应该除了国家本身建设以外,要给一定的资金来收购艺术品。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地下文物比较多,很多时候认为还不需要耗费资金收购买海外流失文物,认为在国内出土的文物就比较多,因此对于回流这方面不是很重视。我作为当年的馆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予全面的考虑。不仅考虑建设、科研,在收购艺术藏品方面,应该具体化。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就目前国内的收藏界也乱象丛生。”

被发现至今九十余年,皿方罍盖身分离之后至少有三次机会合二为一,今年佳士得拍卖会是第四次机会。早在2001年得知皿方罍要在纽约佳士得上拍的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原以为“皿天全”身首合一之时即将到来,然而被一位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截糊”,并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是国内博物馆首次在拍场上直面皿方罍,但仍不敌海外藏家的强大资本。

在今年3月中旬,从美国纽约传来“皿方罍”洽购成功的喜讯,终于让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身首分离的中国国宝要回归到故里,湖南作为文物大省也不乏珍贵文物流散海外,至今无法回归。“政府直接办的博物馆的藏品来源,现在基本上只能靠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来购藏,而这个专项经费对于可能的收藏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海外的珍贵文物往往只能望洋兴叹。”陈建明说道。

“中国企业做收藏,就是做企业文化,因为国宝不只一件,肯定有很多中国的文物出现。但皿方罍作为特殊的案例,回归湖南省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属。”谭国斌进一步补充道。

公私合力,文物回流新趋势?

皿方罍此次得以回归,值得注意的是在拍场经验颇丰的收藏家谭国斌的努力协调下未参与竞拍,而是采取了私下洽购的方式。虽然,此次洽购一方的湖南省博物馆并未透露成交的价格。但是湖南省博物馆馆长认为,“这次洽购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国力的增强,要是几十年前,肯定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谭国斌说道。

湖南省博物馆方面向佳士得提出的2000万美元洽购价,对于一家省级博物馆来说几乎是“天价”,这笔资金是由多方支持才筹措出来的。洽购期间,很多华人收藏家、文物爱好者以及企业代表人都从国内赶到纽约,积极地为洽购提供帮助。“这实际上体现了各方对人类文物最终归宿的一种认同”,陈建明说。

在国际拍卖市场,正式拍卖之前的私下洽购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否有可能让更多的海外文物得以回到故乡?熊传薪在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谈到,现在中国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壮大,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洽购,但由于中国各地博物馆资金薄弱,基本不敢参与商业拍卖。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宗旨就是为社会服务,反过来也需要全社会支持。有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博物馆力量将更强大,说明大家有了一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

此次公私合力让皿方罍的洽购成功,呈现了文物回流的新方式——公私合力。在之前,更多地藏家以个人行为通过海外购买或竞拍让文物回流,但这样的形式,导致中国藏家把文物拍卖市场的价钱抬得很高,“如果能够像这样齐心合力,以合理的价钱买回来是最好的”谭国斌说道,“分散的藏家就想一盘散沙,抱团的力量大一些。外国人也非常聪明,怕中国人抱团。抱成团,他们不敢轻视中国人。”

这次的洽购表明,公立博物馆要发展壮大,有必要更好地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陈建明认为,在符合文物正常流失海外等限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洽谈的方式、用对等的价值交换让文物回流,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文物回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文物流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途径解决所有问题。“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通过立法,通过税收杠杆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的藏品建设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