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形红丝砚 19.5X12X3cm
有足歙砚 29X21X7cm
清前双活龙眼歙砚 19.5X12.8X2.5cm
同墨一样,作为研磨工具,它是墨的孪生姊妹。“书契既造,砚墨乃陈”,这话对考古更有现实意义。甲骨文是社会生产发展记事、祭天、咒盟的最原始“书契”。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刻模工具、“笔墨”应刃而生。据临潼姜寨遗址发掘出土的石砚分析,其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商周文字的日趋成熟,人们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在陶片、石片上研磨,并改进了砚的制形和功能。到汉代,出现了松烟墨、纸,到十六国、南北朝,石砚、玉砚、陶砚、金属砚等就出现了。由于席地而坐的需要,汉代曾出现了带足的砚与长形墨;魏晋以后出现了瓷砚;到唐、宋,制砚工艺又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无足砚,并以圆形、多边形、箕形为时髦。由于社会繁荣,使得宋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出现了在砚上雕刻花案、铭文,以供文人雅士们欣赏与把玩。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成为四大名砚,鹤立天下。明清,尤其是乾隆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酷好,使得对石砚佳作的需求大增。从此,崇尚砚、收藏砚的风气延续至今,相当数量的砚台由使用价值而升格为收藏品。近几十年,有的干脆就将一些大料雕琢成工艺品以供欣赏。某旅游景点竟将一块似砚料之石,雕作出厚30厘米,大约40平方米,刻有山水、人物的砚海。尽管与名砚石料相去甚远,但足以见出人们对砚的崇尚之情。
为供读者品评与收藏,现就笔者所藏之砚予以展露与叙说。
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始于唐朝,优者多作贡品、赐品。端砚质地细腻光滑,呵气即可研墨,与孩儿屁股般润泽光滑,系四大名砚之首。特别是以旧坑砚、新坑砚和带有斑纹、线(往往以眼著称)为佳。名砚以“眼”自居,有“眼”石则贵。所谓眼就是石理中天然形成的、带有不同色彩的石斑,以椭圆形、龙眼似的为佳。而眼则又以活眼为上品。所谓活眼就是有形、有晕、有睛,像真眼珠般。双活眼的存世量不到十万分之一,有的石料有一只活眼就已经很贵重了。
歙砚原产于婺源龙尾山,又称龙尾砚。因婺源原为安徽歙州所辖(今婺源属江西省),故称歙砚。歙砚始于唐朝,因质地如端砚般细腻,故有“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扶之若肤,磨之如锋”之说。到宋时,歙砚的誉求远大于端砚,佳者多呈贡品。
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因质地坚韧,有金属声而著称。其石质用途大,石理缜密,如铁如墨,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砚齐名,宋代曾做贡品而进京。
红丝石砚产于山东青州府(今博山、青州一带)。始采于唐代,到宋时曾与端、歙、澄并列为四大名砚,后因红丝石乏而停采。宋后又有洮河石砚开采,故洮河石砚又列入四大名砚之中。
洮河石砚产于甘肃省临洮市(今岷县)的洮河沿岸,始采于宋代熙宁五年。洮河石砚因色泽碧绿或橙红,石理中有纹,奇妙变幻,如河中涟漪,如橙红彩霞而名贵,历史上曾以贡品入朝而著称,故列四大名砚之一。
澄泥砚始自汉以前的陶器,汉归形于砚。到唐宋,以琥州(山西绛县)的澄泥做砚而风行一时。米芾在《砚石》中所记载的几种名砚即属此类。后由于端、歙、洮、灵壁、红丝砚的兴起,澄泥砚逐以衰落。今为弘扬非物质遗产,山西又将失传的沉淀制澄法拾掇起来,生产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澄泥砚。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