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生花。”透骨的严寒,书房砚台中的墨水都已经凝冻了,因气候寒冷而导致用墨不便。明代陈继儒《辟寒》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砚冻释,令童幼入小学学篇章;十一月砚冻,命童幼读《孝经》、《论语》。”
如何设法使墨水不冻?中国人向来聪明睿智,各种暖砚就应运而生了。唐人《张燕公集》有题暖砚铭:“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然,推寒致热。”正是对暖砚功效最为贴切的诠释。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方松花江石夔纹铜匣暖砚,长14.3厘米,宽11.2厘米,厚2.5厘米,炭火盒长14.7厘米,宽11.5厘米,高5厘米。盒外底有“康熙年制”四字篆书印款。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暖砚砚体为青绿色松花江石所制,通体光滑,四脚处各有一兽面纹方足。砚面上沿边缘有阴刻方框一,内雕荷叶状墨池,池边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砚堂凹陷,上有墨痕。砚体四侧各雕凹底阳纹两两相对的夔龙纹。砚下置匣式铜胎掐丝珐琅炭火盒,盒体上部环绕镂空夔纹一周,下部为蓝色珐琅釉地上饰“双龙捧寿”纹。砚体松花江石产于中国东北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因为此地被清朝确定为龙兴之地,圣祖康熙认为松花石制成的砚台十分珍贵,民间不能开采,只能皇家御用,由清宫内府养心殿造办处砚作制作松花江石砚。
暖砚发明于何时,不见明确记载,就传世实物来看,现存最早的暖砚实物为宋代出土。1982年,在甘肃灵台县百里镇北宋中晚期的窖藏中,出土一方陶暖砚,灰陶质,砚膛中空,同时受热。
历代暖砚的演变,都是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中国传统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暖砚的制作,清人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中有一则记载,他说,每到冬天,市肆砚匠一般用锡制成笔筒形,下面放上油灯点火,上面置砚研磨。
暖砚的形制主要归纳为两种。一是炭火暖砚,在康、雍、乾三朝均有制作,一般由石砚、炭火炉、砚匣三部分组成,其中尤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暖砚形式为多。在砚石材质上就有端石等不同种类,在砚匣材质上有红铜、铜镀金、珐琅制品等形式。二是水暖和炭火合二为一的暖砚,一般由石砚、水屉、炭火炉、砚匣四部分组成。这种暖砚先利用匣内碳火炉加热,其上还设有专门的铜水屉,再用水温同时加热砚石,并用温水研墨。水暖砚和炭火暖砚的结合,也是清代宫廷暖砚制作的独创。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