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崇祯 五彩海水龙纹盘
口径:26.5厘米
款识:“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崇祯本朝。
说明:“崇祯款少”!
展览时间:2014年5月14日——5月17日(上午10:00-18:00)
展览地点:亚洲大酒店(北京市东城区工体北路新中西街8号)
2014年5月14日——5月17日,北京荣宝2014年春拍(荣宝2014春拍精品展)特别甄选名家精品进行为期三天的展览,请各位藏家先睹为快。此次展览有近四十件书画精品和古董文玩珍品十多件,精美珠宝也有展出。
有着这种罕见款识的五彩海水龙纹盘已知全世界存世只有6件,其中4件分别藏于英国大威德基金会,法国吉美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第5件原为瑞典私人收藏,曾参加1935-1936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后经德国纳高拍卖,北京荣宝拍卖(2013春拍第1037号),现为中国私人藏家所有。第6件即本拍品,来源于佳士得纽约拍卖(2010年3月26日第Sale2297/Lot1350号),2010秋北京荣宝拍卖第1030号。富重要文物收藏价值。
据MingWilson在《中国陶瓷全集》第21章第30页中的论述,“赵府”指的是赵王的封地,由于封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在明代藩王建制里赵王有很重要的地位。赵王是在明朝早期,由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册封的二十四个诸侯藩王之一。第一代赵王为太祖九子朱杞,永乐二年,成祖三子朱高燧封赵简王,就藩彰德府(河南安阳)。万历四十五年寿光王朱慈乾嗣封,后由穆王弟朱常谀成皋昭裕王朱翊錝子。初封成皋王长孙。万历十五年袭封成皋王。崇祯五年进袭赵王。明代王府用瓷器多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烧磁州窑瓷器,《明宣宗实录》记载了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亥命行在工部于磁州造赵王之国各坛祭器”,这是见之于官方文献的重要例证。此器应为崇祯七年初春朝廷提供给朱常谀的重要官窑器物。
此盘纹饰以釉上红、绿、黑、黄及孔雀绿彩所绘。盘心为一正面龙纹,由波涛中跃至云际,龙脊鳍作锥状。四周辅以波涛海水怪石江崖环绕。外壁绘二龙戏珠、火焰、杂宝纹。盘心绘云龙纹,龙呈正面像,趾爪锋利,盘虬有力,其鬓须拂动,气势凛然,画面线条流畅,涂绘准确。底足露胎,胎质坚硬、厚重,底款为“甲戌春孟赵府造用”青花款识,观其青花呈色深暗、且略有晕染,当为明崇祯年间之青花材料上品。
由于此类器物传世稀少、断代精确,被各大博物馆作为崇祯时期官窑的标准器而显得弥足珍贵,且现有品像相比北京故宫等藏品而言相对更好,当之无愧为博物馆级收藏品中的佼佼者。
来源: 1 美国旧金山收藏家Philip Wood 1986年得于夏威夷。
2 佳士得纽约拍卖2010年3月26日第Sale2297/Lot1350号。
3 北京荣宝拍卖2010秋拍第1030号。
参考:1. 《中国陶瓷全集》,1981年上海出版,第21章“景德镇的彩瓷”,第50号。
2.《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122页,彩图29。
3、《英国大威德美术馆与维多利亚博物馆藏堂名款瓷器》,帝王年号篇,第31页。
4、《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彩图77。
5、《中国瓷器上的罕见款识》(《Rare Marks on Chinese Ceramics》,Ming Wils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London 1988,pp. 3091, no.5),1988年伦敦大威德基金会出版,第3091,第5号。
6、《五彩名瓷》,叶佩兰,42页,图56。
7、《王府款瓷器》,冯小琦,14-15页。
8、《台阁佳器》林叶强,第1号。
9、《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图录说明》(《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CATALOGUEAND ILLUSTRATED SUPPLEMENT》,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35-1936年。)第164、184页,图1950。
2. 清雍正 矾红缠枝莲纹盘 (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说明:雍正官窑瓷器往往在胎质、釉水、造型、绘画等方面较康、乾二朝都更为考究,这一现象无论是在雍正朝的一些特异器形还是在传统器皿种都表现的非常明显。此矾红缠枝莲纹对盘虽为官窑传统品类,却也一样精细工致。胎体纤薄,釉层洁白温润。内壁素雅无纹,外壁绘矾红缠枝莲纹一周,其描绘线条清晰准确,不见明显的对接笔道,构图饱满,密而不繁,深沉妍丽的矾红与细白温润的釉面,相得益彰,故而显得庄重富贵。此盘造型秀美,矾红色泽鲜艳,红白对比,极具装饰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类似盘,然尺寸略小。
参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页29,图版26。
3. 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穿带瓶
高750px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本朝。
说明:瓶口微撇,口沿及颈部四角内凹,颈部饰对称贯耳,腹部有杏圆状凸起,长方形圈足,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器身通体施窑变釉,釉质肥腴,色泽莹亮,红蓝白色釉自然交融,以红釉为主,蓝白釉于口沿及瓶壁四角自由流淌。底施褐色釉。窑变釉属高温釉,是仿宋代钧窑釉的一种,此器釉层肥厚,釉面光滑滋润,红、蓝、月白等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呈火焰红色,美艳异常,实为窑变釉中的精品。贯耳瓶是从仿宋官窑贯耳瓶变化而来,清代乾隆时期开始烧造流行的一种瓶式,延续至晚清。品相全美。
参考:1.《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页150。
2.《徐氏艺术馆》陶瓷Ⅳ,清代,页47。
4. 清乾隆 青花海水鱼化龙纹高足盘
直径562.5px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本朝。
说明:浅盘,直壁,盘心平坦,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足端留一道宽涩边。盘内光素,格调高雅,口沿外饰贯套纹,高足绘鱼龙变化纹样,一条五爪祥龙昂首盘旋于海天之间,一条鲤鱼甩尾跃出水面与之呼应,其间衬以火云纹,颇有气吞河山之势。“鱼化龙”又称“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据《三秦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见春季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来赴之。一岁中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故此纹样又寓意金榜题名,时来运转。此器造型创于康熙时期,系在明朝高足豆和高足碗的造型基础上,借鉴商、周时期青铜豆形制组合而成。该盘造型规整,胎骨坚硬,釉质润泽,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深翠略有晕散。绘工精细,浓淡有致,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仅以青花一种色料,远近疏密,使青花如五彩般缤纷,充分表现出乾隆御窑瓷器的美学风范。
参考:1.《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85。
2.《江西藏瓷全集·清 上册》,朝华出版社,页218。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