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与”还是“参与”? 观看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0条评论 2014-05-19 01:18:5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左图:博伊斯作品《7000棵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年
右图:艾未未作品《童话》,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2007年
 
    1982年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亮相,艺术家博伊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几年的时间在卡塞尔种植了7000棵橡树,种树的同时还将一些玄武石安置在城内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个作品是以艺术的方式对环境的进行了干预,作品在当时饱受争议,直到1987年这个作品才在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结束其长达数年的展出。活动的全过程向人们完整地展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貌,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从种植这些树木,摆放岩石,再到后来树木的成长和消失都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件作品被很多人视为是社会雕塑的标志。
 
\
左图: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们从未参与》新闻发布会现场
右图:分策展人克莱尔正在为观众讲解(左),OCT当代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部丁博(右) 
 
    5月15日下午2点,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主题“我们从未参与”由“社会雕塑”的概念出发——策展人马可·丹尼尔认为“它拓展了雕塑的概念,使其超越了物质形态,进而介入社会关系”。由此看出,“参与”的源头之一便是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在中国“社会雕塑”的概念并不陌生,作为对“7000棵橡树”的呼应,2007年艺术家艾未未带作品《童话》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当时艾未未与1001个中国人一同前往德国卡塞尔,1001人组成的卡塞尔之行构成了“童话”之旅。“参与”从“社会雕塑”开始便不断的产生出新的意义甚至是变异。
 
\
左图:《我们从未参与》展览现场
右图:程然作品《信》2014年,高清录像、灯箱、装置
 
    在今天从“参与”角度切入展览主题或是在作品中设置“参与”都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方式,那么在此讨论“参与”是否还有其必要性?在艺术行为中“参与”的普及性是否也意味“观看的民主方式”已经建立?于是,马可·丹尼尔在文章《我们从未参与:社会研究与后参与》中反思到“乌托邦的问题之一以及参与在艺术中时不时地被广为推崇恰恰要归因于我们总是天真地把参与和解放、行动和意识看作是一回事儿,且通常以此来对抗内在于居伊·德波所描绘的‘景观社会’中的被动性。因而我们在某些时候以参与来抵抗景观。”即是说,在艺术经过更迭革新之后,另一种“权力”却不期而至,参与在艺术的行动中逐渐成为与“权力”对峙的手段——其最终也促成“参与本身惊人的变成了景观。”联系到时下,社交网络的兴盛便最能体现出“参与”的嬗变,而此时更为复杂的是“后参与”“后网络”时代也一并到来。    
 
    一般来说,“权力”的两端都和“大众”脱离不开关系,在“参与”的过程中,《7000棵橡树》中的志愿者们,《童话》里的1001人都在主动或是被动的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他们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大众”这个代表词汇的现实对象,博伊斯、艾未未在作品中对“大众”的运用也实现了对“民主”的另类阐释,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大众民主(Mass-democracy)”可以用来指涉一个被操纵的政治制度,但是它更常用来指涉一种被没有知识的人或无知者的偏好与意见所宰制的制度:这是对“民主”本身的一种典型的批判。此次展览中的“参与”与“后参与”便质疑了“参与”本身的民主性。因为,在“跟随我”这句话的含义背后也必然同时伴随着排他性。    
 
相关阅读: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