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与”还是“参与”? 观看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0条评论
2014-05-19 01:18:5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左图:邱志杰、宋振、总体艺术工作室、店口村居民共同完成《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
右图:小泉明郎作品《美好下午的剧场梦境》,2010—2011,双轨高清录像
同样擅长以项目形式出现的还有艺术家邱志杰,这次在“我们从未参与”展览中,作品《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在2012年完成,是由邱志杰、宋振、总体艺术工作室、店口村居民共同完成的,作品展出的是艺术家从店口村收集的15套桌椅,方桌子原本为村委会干部开会使用,椅子则由各户村民捐赠,每家一把。15套桌椅被集合起来安置在村里的集市上,以设宴的形式排列开来。村里官员受邀前来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作出承诺,并将诺言用粉笔写在桌面上。继而,村民们用铅笔描画干部的字迹,并刻入木桌。这个社会调查和《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在方法和语言上有所不同,邱志杰、宋振、总体艺术工作室更加强调用物化的方式去质疑“参与”和“不参与”之间的分界线,某种角度上来看,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一些诺言即便是刻在桌子上事实上也难以实现。在展厅中,策展人马可·丹尼尔和策展团队将《社会——店口之村民家具》与另一件作品《为了人民》放置在一起,同样是两个可以穿梭的空间,承载的政治含义实则大相径庭。

左图:政纯办(小组)作品《政先生》,海报,2007年
右图:贾淳作品《夹层》,装置、表演,2014年
正如参展艺术家海克特·扎莫拉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作品《开放》中“中国梦”等关键词解释的那样——“我认为这些口号实际上是代表了政府的一些政策的决定,那这些政策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些政策带领我们走到我们今天所处的这样一个社会。”(“政策”又代表着不同的“权力”面孔)于是“参与”或者“不参与”其实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权力语境下早已促成和决定了它是否是一个伪命题。(摄影:丁晓洁)

左图:赖志胜作品《边境_SZ》,2014年,Installation
右图:李景湖作品《海风》,2014年,混合媒介装置,餐具,水
【编辑:丁晓洁】
编辑:丁晓洁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