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与”还是“参与”? 观看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
0条评论 2014-05-19 01:18:5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美国艺术家希拉·佩佩以编织为主的作品《为了人民》
 
    在“我们从未参与”展示的3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大多与“参与”都有着正面的回应或是侧面的交集,但总体感觉“参与”在展览中被人为的放大,并着意强调其开放性,例如:展览工作人员会一再邀请观众脱掉鞋子(这也是其他一些展览中有意思的细节)进入美国艺术家希拉·佩佩以编织为主的作品《为了人民》中,艺术家作品在观众“参与”或“未参与”的环境下自动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结果,或者用体验更为合适,也就是说“参与”导致了“体验”,而“未参与”却只是生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观摩”,更难以了解艺术家营造的“目的”,当然“参与”的意思远不止于此,希拉·佩佩认为“参与”的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总是带有一些政治的因素,比如说她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会参加一些展览,但是在展览中她可能并不感觉到自己很受欢迎。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希拉·佩佩对“参与”给予了自己的理解,作为比较,在很多国内的其他双年展中,女性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等却一直并未被作为政治问题或是视觉研究对象去正式对待,一些策展人在双年展中对社会、政治等问题的介入方式始终略显单薄。 
 
\
左图:曼努埃尔·塞兹作品《公共示爱》
右图:海克特·扎莫拉大型装置作品《开放》
 
    如上,关于同性恋问题,艺术家曼努埃尔·塞兹在作品《公共示爱》给予以体现,体现的方式并未着重去描绘同性恋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性”,而是重新放在“爱”的显微镜下,利用私密和公开之间的突兀感去消解“对抗”。在对主题“我们从未参与”的回应中,艺术家海克特·扎莫拉在深圳专门制作了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开放》,他选择了六个自动伸缩门,在一伸一缩的门的路径中,作品创造出来的空间随时发生着改变又有着自己固定的轨迹。海克特·扎莫拉在作品里呈现了一些口号,包括有“百花齐放”、“敢想敢干”、“破四旧”、“打倒四人帮”、“造反有理”、“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少生孩子多养猪”、“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三个至上”、“中国梦”。一个是现实的伸缩门所制造出来的空间,另一个则是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空间。
 
\
左图:姚瑞中发起“失落社会档案室”,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右图:陈界仁作品《残响世界》
 
    同时参加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有一部分采用了田野调查和记录的方式来“参与”主题,陈界仁的《残响世界》延续了以前的风格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重新进行反思,并用视觉的方式给以体现,作品以未曾公布的历史资料和黑白影像为主要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台湾第一间麻风病院的乐生疗养院,由于对麻风病的误解台湾采取“强制收容,绝对隔离”政策,使得患病者几乎都在院区度过了一生。另一位台湾艺术家姚瑞中发起“失落社会档案室”,展出作品《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件作品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社会状况抽样调查,而以项目组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方式如今也得到迅猛的发展,这类作品的“参与”更加直白,同时也是台湾政治和历史的一个侧面。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