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铜造像深受西方藏家追捧
0条评论 2014-05-19 09:17:57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江粤军

莲花手观音 斯瓦特(8~9世纪) 高15厘米 黄铜合金,嵌银嵌红铜,单体浇铸

莲花手观音 斯瓦特(8~9世纪) 高15厘米 黄铜合金,嵌银嵌红铜,单体浇铸

在不久前纽约佳士得的春拍中,一尊明永乐金铜造像以四千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而一尊11世纪~12世纪的大理佛像,则以两百多万元人民币落槌。在专家眼中,这尊大理佛像无论从尺寸还是保存状况看,都比永乐金铜佛像略胜一筹,之所以价位上落下风,主要是因为今天的华人藏家在佛像上,大多热捧明清时期的宫廷造像。

事实上,金铜佛像在发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在域外和境内的铸造工艺及艺术成就上,各有殊胜。下面,我们就延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一西平措等业内专家为大家详解金铜佛像在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鉴赏标准、辨识方式和经验体会。

国外藏家

更注重艺术性

一西平措告诉记者,西方藏家在佛像艺术品上,注重的是艺术性。他们这一审美标准的形成,是有渊源有传统的。

早在1911年,西方就成立了印度远东调查局,对中国西藏、印度乃至整个喜马拉雅山系的艺术进行考察。当时,来自英国等世界各地的众多探险家,对佛教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启了系统的整理和收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期。市场方面,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苏富比就举办了喜马拉雅艺术及东南亚艺术的拍卖。佳士得也紧随其后。而我国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才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市场表现也是到了2006年,香港上拍了一批英国藏家所收的明代永宣佛像,共拍出三亿多元,才使得华人藏家对佛教艺术品的关注度跃升。

藏家郑华星也表示,目前众多藏家还是倾重明清时期的文物艺术品,无论佛像还是瓷器、字画,都存在这种倾向。这是由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综合价值观所决定的。大家更注重外在的东西,对作品的艺术性、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等普遍比较忽视。郑华星举了一个例子:“2011年我们请得了一尊7世纪~8世纪斯瓦特‘释迦牟尼’造像,上拍时几乎无人问津,最后是以底价落槌的;另一尊同时期的‘莲花手观音’估价不到一百万元,最后还流拍了。而斯瓦特造像是通过2012年、2013年在国内几个重要的博物馆举办展览和多次出版,才渐渐被其他藏家所认识。很多人通过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同时期的佛像藏品进行比较,通过与晚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造像进行对比比较,通过与西方学者、藏家的交流,对域外造像才逐渐有所改观。就我自己而言,一贯偏重于收藏12世纪以前的造像,因为古代造像更侧重神韵和内涵,其所折射出来的美是后世造像无法企及的。”

那么,像斯瓦特之类的域外金铜佛像,究竟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一西平措和郑华星就各种风貌进行了分析。

释迦摩尼 斯瓦特(7~8世纪) 高19.5厘米 青铜琍玛,眼睛嵌银,嘴唇嵌红铜,单体浇铸

释迦摩尼 斯瓦特(7~8世纪) 高19.5厘米 青铜琍玛,眼睛嵌银,嘴唇嵌红铜,单体浇铸

犍陀罗造像:高鼻花瓣嘴“美男子”

一西平措指出,金铜造像起源很早,大概公元一、二世纪就在古印度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

犍陀罗佛教造像延续至6世纪,由于年代久远,一般只能看到少量晚期金铜佛像作品。因为工艺直接承钵于古罗马,所以在犍陀罗佛像上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精致的雅利安系欧罗巴人种的高鼻梁和花瓣式嘴型。面部微有笑意,轮廓明确的眼睑半覆眼球,眼窝边缘曲线流畅,视线低垂。

受希腊、罗马服饰影响,佛衣样式通常为通肩衣,由整块布覆体,从右肩搭到左肩,过长的衣袍部分通常搭在左臂或拎在左手上。衣纹技法与希腊雕刻近似,以左肩为起点,放射状伸向各处。衣服整体感觉质料厚重。

郑华星也谈到,犍陀罗造像有一种“美男子”的特殊魅力,面部轮廓非常英气俊朗,眼窝较深,鼻梁高耸,面部神态平和宁静,肌肉紧实有力,衣纹流畅如水波荡漾。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