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力 盛夏 布面油画 180x160cm 1995
《盛夏》充满不同风格的绘画形象、隐约浮现的不同文化元素以及莫名吸引的色彩搭配,这幅创作于1995年的作品,已经将之前画面过于饱满的状态涤除,人物的饱满和对结构的解析已经十分明显,艺术家精心组织的很多相互对比的、细小的色彩结构,所派生出的内在不同的层次,仿佛唤起灵魂里极为细腻的感情,这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艺术家最为得意的技法之一,此幅作品可以说是在艺术家自我精进,由繁入简再由简入繁的艺术生涯中是极具转折意味的。作为曹力绘画早期罕见的巨大尺幅作品,《盛夏》呈现出的红色调也是艺术家作品中所少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件作品的罕有性。
承·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多元视角
上世纪70-80年代,伴随着国内政治文化的松绑和经济的开放复苏,文艺界开始对之前的社会状态进行反思,在剥离“洪、光、亮”的艺术创作方式之后,国内艺术家迫切需要找到精神的寄托,“伤痕美术”和“乡土艺术”应运而生。但是,文化的发展不会仅仅专注在对历史的回望和哀思中,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管制的进一步松动,在198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向西方学习的春潮,自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当代艺术流派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新发展,新的宣言、新的群体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推出。“85新潮”导致国内绘画在这一时期的“百花齐放”,这种多点开花的局面承载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群体和个体,这一板块正是梳理现代美术史中这样的典型。
闫平 在美院的日子里 布面油画 97×67cm 1990
1989年,闫平老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作为在中央美院进修阶段的重要作品,这件《女人体》是对经典教育传统的一种总结,完整的展示了闫平老师对于古典绘画的掌控和把握。画面色调上来说,也都是经典的写实绘画的色调。沉稳而坚实。从细节上来说,对于笔触的隐藏也十分精妙。这种积淀,是闫平老师后期开始蜕变,寻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风格的基础,也是这种转变的一种见证。作为闫平在画风转变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人体作品,既是她艺术风格第一阶段的重要总结,也是新的创作时期到来的先声。
中国绘画如何立足当代、面向现实生活,既不停留在习惯定式之中、又不盲目追随西方主义,建立对新一代青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是关系中国绘画和绘画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国美院”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和实践,与”力求模仿客观世界“和”竭力表现主观世界“的两大体系都拉开了距离,在中国绘画面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共时冲击、架上绘画多向拓展之时,展示出现象学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