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盛2014春拍(泓盛2014春拍瓷器工艺品专场6月26日举槌)将迎来新一季拍卖会,本次将隆重推出“拓展的边界——中国当代雕塑”专题(【泓盛2014春拍】拓展的边界——中国当代雕塑发展概述)。在此特邀何桂彦作为学术主持,以其独特的视角来为我们梳理中国当代雕塑史。如果将“星星”美展作为其中的一个起点,截至到今天,中国当代雕塑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怎样去看待中国当代雕塑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在进行艺术史的梳理与书写时,以什么样的角度切入,以怎样的价值标准予以衡量,至今雕塑界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在何桂彦看来,中国当代雕塑“当代性”的显现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其内在的发展轨迹同样是丰富多样的。
拓展的边界——中国当代雕塑
焦兴涛的大型雕塑《真实的赝品》,善于把类似于日常物品的雕塑重新融入到一个日常化的环境中,艺术家把这个过程看作是“藏雕塑”。 “藏”既是一种手段,也有着观念化的诉求。艺术家努力呈现给生活现实的某种特质,真实的“赝品”。焦兴涛是因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解构风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瞩目的。在后来的创作中,艺术家在突破传统雕塑的语汇,拓展新具象雕塑的表现力,消解雕塑与装置的既有边界,以及探寻雕塑的观念化表达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李占洋的场景雕塑《山城夜色》塑造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当代中国世俗精神图像。“他的雕塑语言是戏谑而直白的,他经常把艺术经典、民间故事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图像资源移植组合到雕塑中来,令观看者感受到某种猝不及防的另类真实。作品《山城夜色》以浓重素颜的基调表现了重庆夜生活空间中活色生香的奇异场景。”(李旭)
隋建国的《中山装》系列将中国人有着最深情节的中山装作为雕塑中的主角,以解构、重组的方式,将中山装化为了艺术创作的文化符号。这一鲜明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记忆和思考。隋建国怀着他对于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的双重个性,以他强烈的知识分子气质和现实主义意识,把文化思考带入到艺术当中。
展望的《漂浮石》将工业生产的产物和原材料——不锈钢,运用到制作原本是自然的象征的石头上,使得石头具备了另类的审美体验。展望投放漂浮石也成为他的一项行为艺术,他把他创造出的石头放置到自然环境中,让人造的石头去经历随波逐流的自然的过程。展望的漂浮石含蓄的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和社会的困惑,但同时又将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
谭勋的《3.3平米》,依然是山。深浅不一的灰砖,沿着地面整齐地平铺开来,摆放成巨大的矩形,非常完形的极少主义气质,单纯但不单调,简洁但不乏味。该作品演绎了意象茶海,嶙峋山石间,俯瞰万里江山。惬意品茶时,与山水为伴,自有一种回归传统文人生活的体验。
此外当代雕塑专场还将推出蔡志松的《玫瑰系列》,UNMASK《半透明》,刘建华的《水中倒影》,于凡的《HELLO之二》,陈文令的《幸福生活》,唐勇的《动力火车》,苍鑫的《奇花异草》,吴高钟的《西服》,向京的《怀抱》等等。
当代水墨
泓盛春拍另一重要专题《当代水墨》(上海泓盛:当代水墨定位的三角习题——国画•水墨•画学),将推出一批实验水墨的重要艺术家作品。 熊宜敬指出, “华尔街金融风暴后,中国当代艺术巿场趋于冷静,大家也开始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在激情过后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血缘的人文哲思,于是开始被较为广泛的重视,而“水墨”这个与中国艺术文明发展不可切割的媒材,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议题。
火山的形象是尚扬的艺术创作中较为常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火山充满着生命的意味与强烈的爆发力,不仅如同令人恐惧和震撼的巨大摧毁力般可怕,更显示出在自然的灾难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与渺小。在该幅作品中,艺术家以潦草几笔简单的勾画出山体的外形,这几笔看似信手涂鸦的线条,却使得画面构图有其微妙的平衡感。而火山熔岩的喷发则以劲利的笔触描画出来,加以强烈的鲜红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火山熔岩喷薄而出的势不可挡。艺术家将观者拉至一幅绝望的火山喷发画面之中,从抽象空泛的自然描绘之间,引发出具体真实的惊惧之感,艺术家将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深刻的生存体验融为一体,呈现出艺术创作与精神理念的双重创新。尚扬的作品一直注重表达对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注,而如何“赋予这种思考以独特的表达”,尚扬称“这是我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存在的理由”。
尚扬的当代水墨作品呈现着对传统水墨技法的传承与反叛的双重特性,在作品《火山-1》中可见一斑。他的当代水墨作品多发端于传统文人山水画,但有别于中国古代画家以心境意境绘风景,将绘画在表现方面更增添了观念上的演绎,偏离传统但又构建了一条沿顺自我心像的当代水墨道路。
《虚构文字系列》属于谷文达实验水墨的代表作品。其特色鲜明的水墨作品多采取的是改写传统文字的方式,通过对篆字的解构与重组,拆分语言文字的原有具体表现形式和既定文化象征含义,形成玄妙的“不可言说”的哲学意味,极具个人艺术特色。此次上拍的大尺幅作品正体现出了谷文达在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符号—文字的新型表现方式的挖掘,为文字在形式之外的抽象增添了新的具象内容,使得原本传统文字的具体含义被消解,却另外附加了饶有意味的隐喻信息,反映出艺术家水墨革新的独特创造力,为现代水墨艺术增添了叛逆又新鲜的一笔。在具有传统的浓淡墨韵之间,书法文字以当代艺术为胭脂妆点,更显鲜明的时代特色。虚构的创新文字水墨作品使得书法文字脱离了原本的文字作为直观交流体系中的符号含义,成为谷文达创作新型水墨画的完美抽象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氤氲之下,展现着东方传统艺术于当代艺术新发展的独特魅力。
谷文达 《虚构文字系列》属于其实验水墨的代表作品。其特色鲜明的水墨作品多采取的是改写传统文字的方式,通过对篆字的解构与重组,拆分语言文字的原有具体表现形式和既定文化象征含义,形成玄妙的“不可言说”的哲学意味,极具个人艺术特色。
蔡广斌在画面整体的布局方面,采取后现代主义的多维空间组合,他以中国书法所特有的心理线条,抽象的四格方块其实就是中国字“田”,复数方块的结构表达了以图象符号所象征的上海都会楼宇建筑空间。“田”,延伸出许多想象的可能性,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土地,是身份归属的不动产记号,是城市大厦的玻璃幕墙,也可能是囚房栅栏的铁窗格,也可以更抽象地去表征人类为自己所打造的心牢。蔡广斌所描绘的空间,虽然是新世纪的建筑景观,但是在精神向度方面,却类似于文人画家面对自然界的人格投射立场,并非建筑图纸里对空间存在的物理性界定。因此,当身居都市的蔡广斌,远离了他所熟悉的崇山峻岭的大自然,每天在人潮、车潮与摩天大楼丛林间穿梭,看似拥挤的人际接触和和车水马龙的交通,人心反而更加孤独,在高速度移动的过程里,也深化了对己身所在的不确定性。
“窗”是人类从个人居所向外透视的开口,在西方文艺复兴的绘画里,甚至用来象征人类通向天堂的通口,是从人的内心朝向外面世界伸展的起点。但是,「窗」也可以是隔绝风雨日晒的屏障,防止人们从高楼坠落的重要设施,是监狱中防范犯人脱逃的必要阻断。蔡广斌的《窗》系列,便是在这么复杂的指涉关系里,从个人具体生命经验,去体现“上海居”的都会文明人普遍感受到的心理反应,一种飘浮在人工建筑空间之上的孤立独存。蔡广斌以象征中国传统的水墨媒材,去梳理那些属于21世纪新上海的生活美学和社会心理方面的繁琐课题,他的多维水墨人间,是寓意于人类物化进程中的唯心天问,不仅他个人无法回答,也无人能对这类大哉问,提出全然应对的答案。
——陆蓉之
蔡广斌《窗 阴郁》是其窗系列的经典代表作品。他关注的是作品的精神性和当代人的关系,注重把个人急需表达的内心欲望和心理意识,通过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将这种当代观念,赋予到中国的水墨创作中去。
蔡广斌的这幅《自拍?ipad》用水墨的表现形式描绘出人们用苹果ipad自拍的模样。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在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自拍,这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这种有意识或无意思的心理活动方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人的脆弱的心理——精神意识的需求,满足一种表现欲望,看似是一种玩乐的心态,实质上潜藏的东西却令人不安。他将绘画传达的境界与传统意境在信息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千丝万缕内在外在联系。他善于剖析时下人们的内心思想,如自我心理、社会思潮、集体意识、文化走向等的异化结果。正如鲁虹先生说过:“蔡广斌给我们的巨大启示性是:在数码时代的大背景下,当一些人认为水墨媒介已经没有意义,无法再与丰富多变的新生活相匹配,而只能往抽象水墨发展时,他不但坚持探索这种传统媒介全新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对影像元素的巧妙引入,创造性地赋予了水墨以新的文化属性与表现方式。这也足以表明,构成水墨图像与笔墨的表现方式在传统之外还另有新径。因此,倘要说蔡广斌结合新文化观念与视觉经验所进行的探索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并不为过。”
梁铨长期以来一直被定义为中国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家之一,他似乎一直在与中国当代符号化泛滥的艺术环境对抗,始终保持着冷静、克制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受渐趋浮躁繁华的快节奏消费时代的影响,虽在形式上由灿烂逐渐走向平淡和理性,但始终在情趣上与当代艺术环境下热闹的灯红酒绿保持距离。梁铨是一名佛教徒,因而他的艺术创作中显现出浓厚的佛学禅意。他逐渐摒弃复杂的形式与技巧,以抽象的线条问题、拼贴与连接,以传统水墨展现出“空”的境界,试图唤醒现代人内心所潜藏的、被尘封的自然知觉。无论是细碎的繁复还是精致的留白,都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雅致自然的情趣,他充分使用带有个人画面形式的独特表现语言,使得他的水墨创作展现出一种传统文人画的古风意味。
梁铨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当代水墨的哲学意义,将水墨的自然性与空无性悠然自得的加以发挥,将中国传统意境的审美体验融汇于朴素淡雅的抽象水墨之间,以一种非传统的表现方式展现传统水墨艺术的意境和内涵。他反复的不同大小色块的层层覆盖,秩序井然的线条,涂鸦式的点缀,让艺术的创作方式也趋于平淡。而这看似平淡的创作过程,恰需极强的精神注意力,梁铨的艺术创作过程似乎也是一个佛教徒虔诚的修行过程:平心静气、专注投入。抽象的诗意与淡然的禅意于线条交织间贯通融汇,这是来自中国文化最为灵动的祈祷。
梁铨的《祖先的海》,以抽象的线条问题、拼贴与连接,以传统水墨展现出“空”的境界,试图唤醒现代人内心所潜藏的、被尘封的自然知觉。无论是细碎的繁复还是精致的留白,都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雅致自然的情趣,他充分使用带有个人画面形式的独特表现语言,使得他的水墨创作展现出一种传统文人画的古风意味。
孙良作为一位前卫的当代艺术家,却纵横了古今中外艺术领域的跨度,实属难得。他早年学习传统国画,并依然保持着一种追求自身的回归、美术意义的回归、文化意义的回归的文人修养。孙良希望能回到传统文人生活的情境中去,翻阅书籍、挥绘水墨,描绘自然的同时体味生活的清雅天趣,因而他的水墨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当代油画创作的另一番风味,天地万物,皆可入画,写其生命,画其有趣。这组五连幅的水墨作品《清竹卉》,尺幅虽小但方寸间趣意盎然。笔墨运用娴熟,却能巧然拿捏竹子的自然形态,并有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似在古典之外仍包含着现代精神。古人画墨竹多清瘦刚劲,而孙良画竹则蓬松、散乱,从而更表现出了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真实模样,笔触间透出恣意、率性的洒脱,这些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命的体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回归传统水墨的方式记录着真实的生活景致。
孙良作为一位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他早年学习传统国画,并依然保持着一种追求自身的回归、美术意义的回归、文化意义的回归的文人修养。水墨作品《清竹卉》(五联幅),来源于艺术家对生命的体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回归传统水墨的方式记录着真实的生活景致。
刘子建是实验水墨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之一,他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刘子建早年学习传统中国水墨创作,之后开始进行对水墨创作的自由实验,主张以“墨象”替代“笔墨”,用几乎完全脱离传统笔墨的实验创作出别有当代艺术风味的水墨作品。刘子建认为艺术家坚持水墨材料创作的立场和理由,是出于“在艺术家的意念里,执着于东方文化的现代表达应该是一种共识,艺术家所需要做的是使现代水墨艺术既要有本土的种族身份,又要立足于当代,使水墨具备表达当代问题的能力,并坚持认为在于传统笔墨语言规范断裂下的语言实验室一种最好的选择。”
刘子建的艺术作品无论在描绘技法上,还是内容与构图上,都在寻找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使用宣纸水墨的新方法。他以拓印、拼贴、撕揭、排刷的方式而制造出的新效果,泼墨、积墨的独特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乱入,都使得人们对于“水墨”的含义产生了充满现代主义的改观。吕澎在《关于刘子建的艺术》一文中就说道“我们可以通过经验与知识进入画家打开的空间,并将其理解为只有今天才能体验到的世界。因为材料的知识,我们似乎具有传统的记忆;又因为图像世界的杂乱无章,我们很容易同意这个世界与艺术家今天的经验的密切联系;再因为画家的处境,我们相信他的 ‘墨象’归属是当代的。”可见其实验水墨作品在当代水墨中的别具一格,在创作中赋予实验水墨的现代精神。
刘子建是早年实验水墨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叠壁》,无论在描绘技法上,还是内容与构图上,都在寻找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使用宣纸水墨的新方法。他的那些以拓印、拼贴、撕揭、排刷的方式而制造出的新效果,泼墨、积墨的独特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乱入,都使得人们对于“水墨”的含义产生了充满现代主义的改观。
1959年出生于天津。198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个展:1992年,“张羽现代水墨艺术展”,比纳耶乌现代美术馆,莫斯科,俄罗斯;1993年,“张羽扇型绘画艺术展”,香港竹贤轩画廊,香港;2001年,“张羽实验水墨展”,红楼基金会,伦敦,英国;2004年,“张羽实验水墨艺术展”,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纽约;2007年,“指印:张羽作品展”,古豪士当代艺术画廊,纽约,美国;2008年,“指印—张羽”,苏河艺术(798),北京;2009年,“心髓手动:张羽实验水墨作品展”,天津大学北洋美术馆,天津;“指印—张羽修行的痕迹”,关渡美术馆,台北;“张羽的一指禅—文化与精神的探寻”,大象艺术空间馆,台中。
张羽的水墨作品《8807》,是其指印系列的第一件作品,意义深远。他擅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宇宙的观念与图像入手,从其“圆”与“方”等抽象符号入手,而予以‘意象’的处理。神秘的东方文化内涵,深邃幽远的东方哲理,使其画面物象摆脱了简单“墨象”的平面抽象的性质,而具备以意造象以情造象的主客观融合的‘意象’的特征。”
最近几年,王川的水墨作品潜藏能量的底蕴,这种能量气场在纸上铺陈开来,通过各种大大小小,虚与实,粗与细,干与湿的点、线以及块面演绎出千奇百怪的局部回流,而同时又很少形成主题性大面积的漩涡,正好像一条条柔缓平稳的河流。线条的疏密在空间的动与静,呈现出这种运动之中聚散、开合、穿插形成多种形态,体现了精、气、神、血、骨的气场。网状般地趋向无极飘渺。有的作品偶尔会显现出一两个似乎可辨认的形态,但一细看,形体马上又化解成无影无踪。如同在水上作画的游戏,既生既灭。在这流动不拘的创作行为中,画家赋予形式最大的自由度,任凭解读。虽然有时点、线、面的组合导向具象的形体,依稀可辨,但整个画面始终保持着抽象绘画的本色,否决任何现实表现诠释的可能性。水墨作品从毛笔和宣纸为独特的媒介,当手上的微妙运作和心灵的震颤神气合一时,绘画就成为内心自我的亲密对话,这种亲密的交流是直接的,不容许任何犹豫,改变或弥补,虽然其中对笔墨等技术手段的把握的娴熟要求极高,而更难驾驭的确是作画的心态及情绪,中国的禅画大师们的表面上好像根本不着意与笔墨本身,更多地是在乎体现飘逸的,一种仙风道骨的心灵高度,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他的画同时也显露了惊人的笔墨技巧,在王川的许多极佳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种灵与形之间亲密无间,自由交往流转。他画中的线条好像只是欢快地为自身的存在而跳跃纵横,既不是为了勾画一个具体形状的轮廓、结构,也不是为了去衬托,对应另一些线条以求画面的平衡。它们弯来转去,似乎有作为,可实际上是独来独往。王川竭尽心力专注于这根线条的运动过程,完全置身于结构效果之外。作画如做人,活在当下这一瞬间,完完全全地投入,不要瞻前顾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种活动本身就是成就,就是圆满。——林似竹(美)
王川的水墨作品《8号》等,通过各种大大小小,虚与实,粗与细,干与湿的点、线以及块面演绎出千奇百怪的局部回流,线条的疏密在空间的动与静,呈现出这种运动之中聚散、开合、穿插形成多种形态。
冯斌的《舞》系列作品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欢娱场面,那些翩翩起舞在彩色或黑白世界中的男男女女,温情而又浪漫。在延续多年、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西藏题材结束后,冯斌的全新系列不仅是对创作题材的大幅调整,更是他在当代水墨艺术变革方面的大胆实验。
此外,当代艺术专场将推出罗中的油画《并肩过河》,许仲敏的机械装置《气泡传递》,萧昱的未来互动完成作品《卖月亮》,原弓的综合媒材《圆明园No.1》,蔡锦的油画《美人蕉288》等等,值得期待。
《卖月亮》,此件观念性绘画作品节选自萧昱2007年《实物剧-环球同此凉热》“第八幕 干大买卖”中的一件。是根据月亮的卫星图片和坐标绘制的月亮表面的肌理图形的布面油画。此件作品一旦被收藏,今后的署名将是萧昱与某人或某机构合作署名。藏家与需在作品上签名,作品形态也将被改变:既现状作品将被沿虚线剪开装框并置悬挂展示。改变后的作品署名在未来的出版和宣传中将是“萧昱+某某”署名,今后再有收藏行为以此类推增加署名,但作品形态不再改变。是一件收藏家与艺术家齐名的作品,在萧昱作品中极为特殊。
艺术家以开放署名权的方式探讨艺术品收藏行为在艺术品意义形成中的作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传至今是由一代代藏家和机构的行为补充了所收藏艺术品今天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行为揭示出月亮背后的秘密。”(萧昱)
在蔡锦的笔下,美人蕉就是她的艺术形象的符号,如同她艺术旅程中的维纳斯,给予她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而蔡锦也将美人蕉绘制在多种不同的材料上,试图将美人蕉的形象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此次上拍的作品《美人蕉288》中,蔡锦就是将美人蕉绘到了带有刺绣的丝绸上,她的绘画笔触因这材质的不同而呈现出特别的纹理效果,色彩也因这华丽的绸缎的衬托而变得更加浓郁、复杂。蔡锦对于美人蕉的表现充满了女性化的特征,代表了艺术家自我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画作中美人蕉那浓重渲染得红色叶片,呈现出细腻、湿软、缠绵的气息。在色彩运用上,红色已经成为了蔡锦标志性的色调,她曾多次讲到过红色给她带来的某种神秘的魔力:“红色叫我痴迷,在这个色域里,我的画笔分外敏感。这是一种内在生命的需要,它完全支配着我的感受。”红色颜料在丝绸上凝固,粘稠的又仿佛是新鲜的血液,涓涓流淌于叶片和茎杆之上,使得美人蕉呈现出人类生命的神秘感。蔡锦通过对美人蕉的描绘创造出艺术家个人意识和通过绘画的自我成长,她的艺术创作具有一种不厌其烦的神秘吸引力。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