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瓦壶背面纹饰
半瓦壶正面纹饰及壶盖内印款图
半瓦壶型系清代嘉道年间著名文人官员陈曼生所创制,陈曼生在溧阳为官期间,与宜兴紫砂名工合作创制了许多典雅的紫砂壶式,统称为“曼生十八式”,其实不止十八个样式。半瓦壶型脱胎于瓦当,壶体半圆,故称半瓦。其型古雅,曲线饱满,圆中寓直,大小适中,块面整洁,壶身镌刻铭文,集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
瓦当是用于屋檐椽头之上的建筑附件,可以遮雨挡风,也起到美化装饰作用。瓦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起初为半圆形,后来逐渐变为圆形,到秦汉时期以圆形为主,且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品质极高,故而最为后世好古之人所推崇,常常出现在博古图中,喻物之古老也有“秦砖汉瓦”之称。以瓦当为紫砂壶造型,既能发人思古之幽情,又赏用结合,可称美器。
图中所示半瓦壶通高9厘米,泥色淡紫,因长期使用而包浆厚重,壶身近似半圆,身线弧度挺括利落,壶盖为截压式,弧度恰与壶身吻合,耳把体方而形圆,壶流四方而三弯,整体圆中寓方、方圆结合,刚柔相济。
曼生所创壶式大多便于铭刻,满足了文人抒发胸臆书刻字画的需求。此壶正背两面亦施陶刻。其中正面有“出岫流云碧一潭”七个大字,字体为隶书,布局随壶形呈拱形排列,庄严大气,下有一排行草小字“宜兴跂陶刻”。清末民国时期一些精品紫砂器上常可见到跂陶刻款,跂陶姓吴名汉文,他不但是著名的陶刻家,相传也是有名的紫砂经营商,创建的吴德盛陶器行专营高档紫砂器。跂陶的陶刻很有特点,流畅遒劲,法度俨然,入陶三分。
壶盖内钤有一长方印款“耀庭”。耀庭姓胡,乃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名工,传世作品有砖方、捆竹等,常与跂陶、潄石等陶刻名家合作制壶,制器由上海铁画轩及吴德盛陶器行经销。此壶是吴汉文与胡耀庭两位名师的合璧之作,其意义自不寻常。由此壶,我们既能欣赏到胡耀庭高超的制壶功力,也可享受到吴汉文陶刻所带来的艺术美感。
壶身另一面所刻文字与正面隶体不同,为四行八字行书“汉之甘泉不能尚也”。陕西咸阳淳化县西北有甘泉山,山中出甘泉,以泉闻名,秦帝在此建离宫,至汉武帝时又有增扩,即著名的甘泉宫,是汉代皇家避暑圣地。然而“汉之甘泉不能尚也”并不是在赞美甘泉宫,相反,却是以甘泉宫来对比唐代的九成宫。此句出自唐代碑刻《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记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事,撰文者是大名鼎鼎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书写者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碑文中有“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大意是说九成宫酷暑有微风,炎夏有清凉,能够安体养神,汉代的甘泉宫也不能超过它。这九成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原是隋代旧宫,唐贞观年间加以扩建,更名为九成宫。宫中原本水源缺乏,有一天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宫内散步,发现一处土地比其他地方湿润,以手杖掘地,竟有清泉涌出,泉水清洌甘美,称为醴泉。为记载这一盛事,遂有了流传千载的《九成宫醴泉铭》。
甘泉、醴泉与“出岫流云碧一潭”,所指俱为沏茶之水。古人云:“水为茶之母”,所谓好水冲好茶,茶客对茶与水的要求历来极高。然而众所周知,地球污染一年重似一年,如今的人们已很难觅到甘泉,古人的兴味,今人是难以享受了。所以我们要加快纠正错误行为,大力保护环境,免得将来连饮茶也成为一种奢望。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