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空无一物 Pt. 1
0条评论 2014-06-30 09:20:32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董锐蛟编译

在伦敦,有无数种方法来消磨一个阴郁的早上。打着艺术的名头,我决定去蛇形画廊看看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的新作《512小时》。

《512小时》只会持续两周,虽然围绕着其概念有不少争议,作品本身并没受到我预期的那种媒体关注,尽管门口的长队还是很说明问题的。距离阿布拉莫维奇上一个作品,在纽约MoMA的回顾/表演《艺术家就是现场》已经四年过去了。当时的作品成为了巨大的文化事件。然而,伦敦不是纽约,也许给这一新作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因此,为了亲自看一眼,我决定起个大早去一探究竟。

在秩序井然的队伍中,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群。和你期望的一样:学生,艺术青年,嬉皮士们,奇装异服者,加上一些老年人。这才有一种预期的氛围。

我偷听了身后两个女孩的对话。她们热烈地讨论着阿布拉莫维奇之前的每一个作品,直到其中一个提到了前男友才戛然而止。我前面的女人打了20分钟电话,一直在说她和她母亲的关系;她更应该出现在心理诊所或邮局外面的队伍里。但是队伍前段的一组人最让我注目。他们全是黑人,都剪了漂亮的发型,看起来像是阿布拉莫维奇的狂热粉丝。考虑到队伍的长度,他们一定已经排了超过两个小时的队。我上去和他们攀谈起来。他们简直兴奋过了头。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看这一表演(两周之内看四次,好吧,这已经超过狂热粉丝的范畴了)。其中一个告诉我他连续三天来这里,就为能和“玛丽娜”握个手。“太执着了!”我只能这么回应。

我回到我的位置,陷入自己的思考中,想起和一个想靠摄影为生的朋友的对话。他非常坚定地反感着阿布拉莫维奇,认为她“江郎才尽”,指责她怯懦地寻求着媒体曝光,同时不断出席各种光鲜亮丽的活动。我指出她艺术生涯的独特性,以及她作为一名表演艺术家直到今日还孜孜不倦的工作。(我们的对话有幸回顾到了她早年和Jay-Z的共舞,还有和James Franco,Lady Gaga的合作)。

10点,我的思绪猛然被拉回现实,因为画廊的门打开了,阿布拉莫维奇出现在入口处,招呼观众,和某些人拥抱,欢迎我们,如同这是她自己的家。一次只有160人允许进入。参观者在里面待多久都可以。

像网站上说的一样,参观者必须在门口“从实际和象征意味上”抛弃他们的包袱。书包,手表,电子设备等都必须放到储物柜里。你绝无可能和阿布拉莫维奇来个自拍然后放到网上去。大家都很失望。

当我进入时,艺术家的助理开始将人们从人群中分开,轻柔地牵着他们的手,引领他们在画廊中移动。他们将人们置于墙壁前,用耳语告诉他们放松,集中,呼吸。当阿布拉莫维奇进入空间时,开始自己搬动人群,大部分观众都跟随着她;她看起来有种弥赛亚式的魔力。人们都按照她所说的行动。在空气中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激动;一种混杂着紧张的近乎宗教般的静默。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