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真文物建假古董:旧毛病常犯
0条评论 2014-07-08 09:44:41 来源:华商报 作者:佘宗明

庙本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关于“庙”的段子里,最经典的版本—“庙里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似乎就印证了这点。但如果其故事的延展被“拆”字给截停,那剩下可讲的故事,大概也只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式的唏嘘吧!

掰扯这个,是有感而发:近一阵子,位于洛南县粮食局院内的、明代创建清代多次重修的洛南县城隍庙,被开发商给拆了,而拆前它并未向文物主管部门报批。据了解,洛南这座城隍庙,为群体建筑,总体面积计756.8平方米。在1987年5月,就被洛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拆迁的理由是,这座城隍庙影响了当地商城的建设,所以政府部门就把旧庙拆了,想换个位置重新建一个新的。

好歹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批即拆,连“先斩后奏”都省了,这难免引来“程序失当”的诟病;虽说拆旧伴着建新,会易地重建,可把承载着地方习俗的文化坐标说移就移,让很多市民唏嘘不已,觉得“庙”断了香火、失了传承。看到这,恐怕谁都忍不住一声叹息:拆真文物、建假古董,把文化承袭当玩积木吗?

说起来,拆真文物建假古董,不是哪的“独家秘诀”,而是一种惯见:梁林故居遭“保护性强拆”的事儿,即是一例;而济南老火车站被拆后复建,也没少挥霍公众的表情……犯的都是短视病,玩的就是死折腾。

道理貌似也毋庸赘述,作家冯骥才说得挺通透了:“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只可惜,在“精神—物质”的十字路口,太多人都忘掉了文化路标。“格调”限制了层次,文化框定了视野,祠堂庙宇,在他们眼里,拉了现代化后腿,更扯着发展的蛋了。仅有的智识内存被“政绩”占满后,哪还有什么“记忆不存,乡愁难寄”的痛感?

问题仍是老问题,那就是文物保护视角与政绩本位图谱“缺乏默契”。在此痼疾下,发展与保护愣是“反目成仇”、传统与现代好像相互厮杀。在政绩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镶嵌在庙宇古韵中的乡愁,也唯有自觉地服下一剂“断肠散”。哎,这画面太虐(心),我不敢看。

说来说去,牢骚太盛,是希望公共决策能有文化托底。在文物与商业的价值估量上,懂得庄子说的那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换成通俗版本就是,别整那些“拆真建假”的茬儿。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